产业链的质量和韧性怎么样,最终要落在县域这个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上。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布局产业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科技赋能、链式发展、集群集聚,加速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学“布”链
科学布局是县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思维,抓住重点环节、突出特色优势,下好谋划布局这个先手棋。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链。发展县域产业链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而是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造富有特色、凸显优势的产业链。明确主攻方向、精准发力,择优确定主导产业链,积极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持续做优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链。着眼长远、分类施策,鼓励经济强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引领,推动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升级。
陕汽总装车间,工作人员在装配车辆 新华社/供图
集聚融合推动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推进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是建设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应精准定位县域产业链发展方向,以重点产业链为主体,推进县域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强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冠企业”,推动以专破局、以精立业、以特求强、以新赋能,助力县域产业链提质增效。
协同发展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深化分工协作是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县域产业链发展应注重内外联动、强化区域协同,凝聚多元化发展合力。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与联动机制,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积极承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产业链串联带动跨县域产业优势互补,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县域产业向高端化、深加工方向发展,带动其他县域协同发展。优化县域产业空间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中小微企业向中心镇集聚、乡村作坊和家庭工场向重点村汇聚。打通县域城乡产业连接通道,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城乡产业耦合发展。
创新“兴”链
创新是产业链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就难以做强做优。必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县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以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链发展动能。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县域应从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等方面发力,综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链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强县示范建设,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县域科技创新策源地。瞄准县域产业集群重大科技需求,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应用型研究,着力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县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计划,通过孵化培育、引进创办、转型升级等方式,构建创新“雁形方阵”。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县域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常态化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县域产业园区,推行“科创飞地”“人才飞地”等模式,广泛集聚人才和创新资源。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科技社团、行业协会等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精品汉服绣花工坊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关键支撑。应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设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以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升级为抓手,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数智运用等,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做优做强一批新制造、新服务、新农业。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优化县域基础设施布局与结构,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5G基站、数据中心等设施建设,搭建高速、融合、先进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结合产业特色与优势,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地图,有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与当地主导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梯度化开发。实施“灯塔”企业培育工程,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孵化区,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县域未来发展优势。
改革“塑”链
提升产业链发展质量,建设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推动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重点领域深层次变革,有助于提高县域产业链竞争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应推进县域“放管服”改革,完善“互联网+”服务方式,建立高效、便捷、规范的县级政务服务体系。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导县域土地、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领域集聚。建立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国资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强化县域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保障。推进县域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人才链一体化联动建设,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优化县域营商环境。良好的、可持续的营商环境是开放包容、统一有序的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产业链优化提升、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应着力构建公平、合理、诚信的县域营商氛围,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共建共享良好信用环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完善县域市场监管机制,破除各种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保证中小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围绕招商链、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建设县域政企沟通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反馈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县域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优化招商条件、完善收费政策、增加税收优惠等,支持培育县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打造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是推动县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应畅通人才引进渠道,以县域产业链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开辟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县域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服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优质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加大职业培训、专项培养等力度。健全县域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人才层次+政策优待”的激励体系,提升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搞好服务,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在县域产业迭代升级中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