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第六条。坚持胸怀天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历史眼光、科学的辩证思维和博大的世界情怀。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好这一重要立场观点方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发展进步而努力奋斗。
坚守天下情怀与世界使命
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追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观等,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在中华文明史上,协和万邦的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下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入中国人的血脉精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历史上虽然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但却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中华民族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秉持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澜沧号”动车组通过中老友谊隧道内的两国边界。 新华社/供图
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坚持把为人类谋利益作为崇高理想和追求。《共产党宣言》写道,“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照亮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把本国命运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始终把追求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底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和丰富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绵长牢固的血脉传承,坚定不移的信仰追求,自然而然使天下为公的情怀与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结合起来。
科学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实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作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格局来认识思考中国与世界,从国际和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在世界发展潮流中谋划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而牢牢掌握了历史主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充分凸显了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顽强拼搏,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不仅发展了自己,还通过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趋势,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世界大势中谋划和推动中国发展,以中国自身发展推动人类共同进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引领各国人民追求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中国减贫扛起大国担当,极大减少世界贫困人口,更好推动全球贫困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拓展了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开启了以中国式引领未来式的人类新篇章。
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阳光普照世界
不断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把握好胸怀天下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开阔胸襟、开阔视野,保持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认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奔向光明未来的正确道路,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谋划思路、思考问题。就要不断拓展世界眼光,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找准方位,顺应大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积极回应普遍关切,推动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我们要坚持以胸怀天下的境界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寻找答案,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坚持开放包容心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总书记多次呼吁,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基于我们党自身奋斗和世界大势思考得出的科学结论。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反对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零和博弈,以兼收并蓄的态度,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权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美美与共中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维护国际法治秩序,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一治理观将世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路径设计,是一种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价值观和新方法。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国际法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与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坚持与世界各国一道,捍卫和平,促进发展,为增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