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24期 / 正文

数字化治理,公共服务如何“借速升温”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1-08 11:34 作者:钱诚

近年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一些数字技术与智慧城乡建设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迭代速度快、智能水平高、应用范围广、边际成本低,易于规模化推广,大大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普惠化高效化便捷化水平。应持续深入挖掘和发挥数字技术潜能,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民生之基。

装上数字技术“翅膀”

公共服务本质上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围绕公共产品形成的互动合作。数字技术具有数字化、迭代快和创新叠加等特点,能够加快信息流动共享,推动管理流程改造重塑,极大地优化提升公共服务体系。

文博会数字中国主题展区  新华社/供图

数字技术拓展公共服务外延。传统的公共服务,是指公共部门生产供给、群众被动消费的单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共部门往往难以及时准确了解群众的服务需求,也难以迅速感知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数字技术给这种公共服务模式带来了重大变革。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使相关部门能够更好获取和管理大量数据信息,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并解决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比如,在智慧社区建设中,老年、幼儿、残疾人等群体的生活、医疗、康复和护理等需求能通过数字设施快速传递,被管理中枢准确、及时感知,并派单给服务方,从而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同时,数字技术在政府与企业间建立了更便捷、顺畅的信息通道,既可以通过业务流程优化拉近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距离,也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对参与公共服务的企业主体进行动态监管,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

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简化公共服务流程,让政务沟通、政务决策与服务回应更加快捷,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不同于传统纸质办公和并联式工作流程,数字技术有效缩短了公共服务的时空传输距离,“一网通办”等一体化模式促进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跨域传递,形成了串联式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多元化背景下,数字技术能为物资、人力、管理等资源的统筹协调提供算力支撑,促进政务服务快速传递和处理,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提高业务协同水平。

数字技术降低公共服务交互成本。数字技术为政府部门基于数据流动实现“区域通办”“跨省通办”等服务提供了技术手段。数据流动可降低公共服务业务协同成本,还可通过民众需求数据源实现业务导向的政民互动。数字化服务模式在群众和服务供给部门之间建立了一条虚拟、直接、快速的信息通道,为政民互动提供了更直观的交互流程视窗,有利于降低供需交互成本,提高交互效率。

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数字化时代,公共服务的需求、体验感、满意度等主观价值,以及数量、规模、质量、分布等客观价值,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数字化,进而在不同公共服务主体之间形成共享和流动。这种技术形态能够改变传统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公民消费”的单向模式,将广大群众引进公共服务流程,充分表达需求、提出意愿、参与评价等,促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公民甚至可以用“众筹”“众包”等方式开展自我服务、互助服务,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提出建议,促进公众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数字技术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数字技术可以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实现精准分流,数字技术带来的大数据画像为政府分析民众公共服务需求提供了有效工具,为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多类型、多群体、精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数字技术使公共服务的提供更加便捷和包容,政府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环境,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等数字化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可以极大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深化应用与多路复用,有助于加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

跨越“数字鸿沟”

当前,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和挑战,一些地方在开展数字公共服务上还遇到一些突出问题和瓶颈。

数字技术掌握在少数龙头企业和平台手中,“一家独大”“赢者通吃”不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技术垄断是市场上常见的垄断形式,一些龙头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形成市场垄断,这种垄断不利于技术扩散,也提高了数字技术应用于公共服务的成本。

工作人员利用城市智慧大脑系统监控社区消防动态  新华社/供图

数字技术在赋能公共服务的同时,面临数据安全、数据滥用等风险。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资源的扩大,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同时,将会带来群众隐私信息甚至政府保密信息泄露、平台无序扩张以及AI伦理等风险,这给政府公共服务和日常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数字技术虽然优化了公共服务,但在解决制度性、根源性问题方面仍有一定局限性。从实践看,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资源配置、流动人口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问题,往往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有的还涉及制度机制优化,这些都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从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突破,数字技术在这个层面发挥作用比较有限。

数字技术推广和应用不均衡,导致一些领域存在“数字鸿沟”和公共服务差距问题。目前,数字资源、数字技术在各类人群中的分布和使用不均衡,一些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等受身体、文化、经济等条件限制,在掌握运用数字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影响了这些群体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数字要素资源的集成度不高,影响数字技术效能发挥。公共服务的数字资源,大量散布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服务对象之中,数字资源存在“孤岛化”“碎片化”问题,缺乏统一的数字统筹整合机制,这一点直接影响了数字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

更快速度、更暖温度

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拓展各项功能,以更快的速度、更暖的温度提升公共服务能级,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大数字技术投入。进一步厘清相关部门职能,优化大数据局职责,提升数据整合和服务功能,明确数字监管范围和规则。增加公共预算,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基础建设水平。推进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高效的数字融合基础设施。

突破资源分割障碍,构建协同高效的数字技术服务体系。推动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和不同部门系统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吸纳政府、市场、群众等多种主体参与,建立资源共享、多方协同、集成高效的数字化服务机制,打通“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双向反馈渠道,形成精准匹配的服务供给模式。

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数字服务治理能力。健全公共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中的数字技术规范,完善重点民生领域数字标准规范,以数字技术标准化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加强数字技术培训,持续提升公务人员数字服务能力。

培育多中心主体,推动数字产品和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积极引导数字技术的领头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加速推动新技术由商业产品向公共产品融合转变。推动数字技术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开展数字公共服务产品研发。

推进信息均等化,提升面向特殊群体的数字化服务水平。缩小城市中心和郊区公共服务差距,提升市民数字素养和参与意识,为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市民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大数字技术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做好面向老年人、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众数字技术普及工作,不断缩小“数字鸿沟”。

强化规划管理,提升数字技术赋能效果。借鉴发达国家城市治理经验,将数字技术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建设数字友好型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展数字公共服务试点,打造一批数字公共服务标杆城市。及时跟踪评估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造的实施效果,动态优化公共服务数字化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