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推动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有哪些主要特征?
“新”与“质”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重点就在“新”和“质”。所谓“新”,是指它涉及的领域新,比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所谓“质”,是指其技术含量高,比如强调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把创新驱动作为关键要素。相对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工人在智慧显示屏生产线上作业 新华社/供图
驱动力量新。传统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大量投入的水平型扩张,不仅严重依赖要素投入,而且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都较为缓慢。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自然资源投入,使经济增长摆脱了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而且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渐进型的增量式创新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颠覆性技术群。随着这些颠覆性技术的逐步成熟,将会形成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全新的产品、生产资料、零部件和原材料,使人类可利用的生产要素范围极大扩展,使增长动力、发展质量发生重大变革。
产业链条新。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改变原有的技术路线、以全新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已有的市场需求或创造全新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它会带来产品架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的相应改变。产业链条表现在链条的环节构成与链条不同环节的地理空间分布两个方面,颠覆性科技创新会使这两方面都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新的产品架构、商业模式的出现,使产品或服务生产和交付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基础设施等发生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生产这些新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国家和企业及其所占市场份额也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改变产业链各环节的地理空间分布。
追求目标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会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步伐。一是提高生产效率。颠覆性技术中很多都是通用目的技术,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一方面会使劳动资料的功能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还会优化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组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比如,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许多原本由人工完成的工作,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使生产效率、精度、良品率显著提高。二是增加附加价值。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产品新产业技术门槛高,掌握新技术的企业数量较少且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实现更高的增加值;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迎合了消费者和企业以前未能满足的潜在需求,开辟了新的市场,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空间。三是减少环境影响。新质生产力以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自然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推进副产品循环利用,减少产品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形成经济增长与生态改善的协调发展。优美的生态环境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数字化、绿色化的特质
劳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它在不断发展中划分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同时,每个时代特有的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又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农耕技术、蒸汽机和发电机、计算机分别对应着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新时代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质生产力呈现数字化、绿色化的特征。
“渔光一体”现代渔业产业园 新华社/供图
数字化。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并各产业部门全方位渗透、融合,区块链、扩展现实、数字孪生、量子计算等新一批数字技术也在积蓄力量,有望在不远的将来释放出强大动能。数字技术与产业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赋予了生产力数字化的时代属性。大数据、芯片等新型数字产品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传统的生产设备、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设备、场景和人接入互联网,数据的生成速度越来越快,广泛连接的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的算法和算力让海量数据传输、存储、处理、利用成为可能,这样数据就进入生产函数,通过与生产工具的高效结合,实现生产力的巨大跃升。
绿色化。工业时代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其在加工、燃烧、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了人类持续生存和长远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国家签署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控制累积排放量的《巴黎协定》,不少国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要推动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碳捕获、碳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另一方面,要打造低碳化的能源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实现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低碳化。
培育和形成机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由颠覆性创新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要素、新产出,蕴含着更加强大的改造自然能力,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又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新质生产力不是由一般的科技创新推动,而是由具有颠覆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深远的科技创新推动。一般而言,早期阶段的颠覆性创新所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性能和价格上无法与既有的技术和产品相竞争,但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一旦越过临界点就会释放出改变劳动方式、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巨大力量。目前,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研究前移,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鼓励科学家凭借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方向,减少由上级部门确定具体科研项目,打破增量型创新阶段“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允许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出现失败。
产业基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通常情况下,当某种前沿技术或颠覆性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实现产品大规模生产时,就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形成新的日益强大的产业部门,而且其技术、产品通过在其他产业的应用、与其他技术和产品的融合,使许多产业部门从根本上发生效率和质量变革,从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需要重大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也需要市场拉动和相关配套产业支持。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齐全的产业门类、完备的产业生态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形成和高效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光伏组件、风机设备、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动力电池、互联网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陆续进入世界领先位置。
未来布局,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将在未来发展成熟并对国民经济发挥巨大支撑和带动作用,但目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更加靠近科技创新,产业成熟度更低、不确定性更高。在未来产业赛道上,世界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都面临相同的不确定性,因此往往成为后发国家“换道超车”的重要领域。从科技创新到未来产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及早对未来产业进行布局,一旦到达爆发式增长的拐点时,就会因为前期人才积累不足、技术研发转化缓慢、产业配套弱小、市场开发不力被甩在后面。因此,必须加大前瞻性产业和技术布局力度,从支持特定技术路线转变为加强方向引导、市场支持,鼓励科技创业积极开展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的“试错型”探索。我国市场主体众多,有利于在多条不同技术路线上试错,而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又给每条技术路线提供了有力市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