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22期 / 正文

会“说话”的红色资源

——陕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观察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12-13 15:54 作者:本刊记者 杜深华

革命旧址445处,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藏革命文物4万余件,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史诗般呈现……这里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标志地——革命圣地延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艰辛探索在此浓缩、铭刻。

一城映精神。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是这里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历史标识。

陕西是革命文物大省。从党的七大会址到杨家岭、枣园革命纪念地,从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

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延河畔,凝结了13年红色风云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傲然矗立。迎着东升的旭日,拾级而上的参观者们不时驻足仰望。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  视觉中国/供图

在这里,作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展”的《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已经完成了建馆以来的第十次陈列提升改造。“改陈后的展览在参观路线、陈列方式、展出内容上探索创新,采用‘专题+编年体’的方式,设计上突出人物序列纪念性、事件序列关联性、文物序列史实性、精神启示序列逻辑性,再现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岁月。”讲解员白婷字正腔圆,娓娓道来……

“参观者看到的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都有依据,听到的每一段讲解、每一个故事都有出处。展览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介绍,与权威文献史料完全一致。”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二级巡视员茆梅芳对待展陈严谨细致。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封封电报、一个个故事,将人们重新拉回到那个历史年代,在同一时空中与党史人物对话,实现心灵上的交流。”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燕黎认为,一座红色展馆,就是一间“行走的学校”、一个“流动的课堂”、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一座纪念馆就是一片精神高地。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

“一盏貌不惊人、普普通通的小油灯,为我们的领袖送走了多少个夜晚,又迎来了多少个黎明。”延安市的小小讲解员王雅诗稚气未脱,她把这段革命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引得参观游客纷纷停下脚步。

暑期,由青少年学生组成的小小讲解员,在延安的各个革命旧址,用“讲、唱、跳”等方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生动讲述延安精神和延安故事。

在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刘飞看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荣历史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展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的英雄事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

红色基因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旦被激活,就能产生强烈共鸣。

受访专家表示,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传承中焕发红色基因的时代光芒,是筑牢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基座。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刻印在书籍里的激扬文字更加生动鲜活,走进人们的内心,提供精神的滋养,定能在新时代激发出红色基因的巨大能量。

摸清红色家底,依法科学保护

山脉腹地,红寺湖畔,一座青石结构的方形建筑巍然屹立,如同一部无字的革命史书,记录着红军在川陕交界这片青山绿水间英勇战斗的壮丽篇章。这就是位于汉中市南郑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纪念馆的落成,主要是及时汇集并保护分散于各地的,濒临泯灭的革命历史文物,以便集中展示川陕苏区革命历史全貌。”馆长周璇介绍说,展陈文物史料主要反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汉中苏区创建经过,以及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九军、红七十四师等部队的转战历程。完整准确地展现红军时期发生在这里的革命历史。

延安瓦窑堡革命旧址  视觉中国/供图

如今,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陕西唯一的纪念馆,这里已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加强科学保护,首先要摸清红色“家底”。

为进一步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基础,省文物局于2020年启动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在2020年底完成了陕南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2021年组织实施了黄河流域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并于2022年6月完成,实现了陕西革命文物调查的全覆盖。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24处(1310个点)、可移动革命文物41226件(套)。这些革命文物映照着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镌刻着革命精神的鲜明标识。

此外,全省有各类革命纪念馆76座,依托革命文物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十处。在国家公布的两批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陕西川陕、陕甘、长征和陕甘宁四个片区以及十个市的68个县(市、区)列入。其中,延安是全国唯一获批的革命文物类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在此基础上,全省革命文物保护规划体系逐步健全。省文物局组织编制了《陕甘片区革命文物保护规划》《陕西省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规划》,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点、线、带、片贯通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格局。

“完善红色资源相关立法,发挥立法的引导推动作用,是保护红色资源的前提和基础。”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处处长薛少鹏说,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十分必要。

2022年12月1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这部条例已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并与《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铜川市陕甘边根据地照金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共同构建起具有陕西特色的革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每逢清明时节,“七一”前后,全省各地革命遗址纪念馆、纪念地都会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渭华起义纪念馆,人们缅怀革命英烈,汲取精神力量。陕西水务集团党员发展对象来这里集体参观学习,看到很多烈士牺牲时的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很受触动,“我们应该继承烈士的精神,为强国复兴不懈奋斗。”这些即将成为党员的年轻人说。

作为陕西的红色旅游重镇,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近几年来的红色旅游发展日益红火,100多万人次的年接待观众量蔚为壮观。

整合资源全方位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成为陕西创新探索的重点。

“多方协作”的工作模式与方法是陕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经验的一大特色。省文物局与省委宣传部联合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建立合作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力量,组建“陕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库”,在革命文物内涵研究、保护、展陈等方面加强协作;分别与重庆、四川、甘肃、宁夏等省(区、市)签署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推动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提升;组建全国长征纪念馆联盟,聚合延安革命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和四渡赤水纪念馆四处长征沿线纪念馆的资源,推动协作共享、协同发展。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会“说话”,保护好是前提、管理好是核心,运用好是目标。

目前,全省有影响的红色资源共有486处,其中39处红色旅游景区已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涉及红色文化的A级景区就有70多家。省政协常委、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孙武斌表示,陕西通过探索实现多场馆、跨领域联动协作,推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使高质量建设区域红色旅游新高地进入了新境界。

如今,实景式展演、沉浸式体验,成为红色旅游关键词。延安连续推出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黄河大合唱》、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等体验类旅游节目,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互联网、VR、3D艺术影画等新技术手段以及自媒体,正在助力红色资源突破文物陈列、图片文字介绍等传统展陈方式的局限,搬上银幕、走上舞台,令红色故事“活”起来了。

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更多地在于它带给当下的思考和精神滋养。用好红色资源,育人铸魂是题中应有之义。

革命旧址作“教室”,文物史料成“教材”。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西安、延安两地学子通过5G连线同上一堂沉浸式思政课。课堂的一端,开在延安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这里曾在烽火硝烟中造就革命先锋队。延安大学教授惠小峰给学子们讲述在内忧外患之际,知识青年奔赴延安抗日救国的政治选择,阐述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深刻含义。课堂的另一端,则在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那里传承着西迁精神,师生们回顾前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众志成城、排除万难,胜利实现学校西迁的奋斗历程。

“用好革命文物这一生动教材,需要用‘小切口’诠释大道理,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冀映秋介绍说,近年来,陕西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推出一批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小故事,作为思政课教学案例;同时,以主题巡展、微党课、情景剧、主题读物等形式讲活“大思政课”,让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加强市场化探索,以受教育主体需要为导向,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多元化红色教育产品,让红色精神的穿透力更强,是强化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大方向。同时,要鼓励龙头文旅企业创新“红色研学+”模式,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