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21期 / 正文

新型工业化之“路”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11-22 15:47 作者:黄群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并联式”过程找回“失去的二百年”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典型特征的人均国民收入持续提高的经济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深厚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我国是后发赶超型国家,不会也不可能完全重复“先机械化后信息化”“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然走一条与信息化融合的、绿色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

12吋功率半导体晶圆自动化生产作业现场  新华社/供图

新型工业化的提出,既基于对世界工业化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更体现了对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的准确把握。在我国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强调“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求“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新征程,新型工业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深度调整,大国围绕制造业布局的竞争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博弈日益加剧,发达国家积极布局前瞻性技术方向和产业领域,工业化的全球格局和技术内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工业化要求积极适应和引领数字化、绿色化趋势,不断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围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推进。

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全过程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使创新发展成为第一动力。把握以数字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核心能力短板、关键能力短板和基础能力短板。

工作人员在(CRAFT)18真空室及总体安装实验平台进行设备调试  新华社/供图

使协调发展成为内生需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有效协同。基于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完善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

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化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能源革命和绿色制造为突破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和以绿色制造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使开放发展成为必由之路。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的工业化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以国内大循环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强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规则和标准的联通,深化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促进金砖国家在数字化、工业化、创新、包容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

使共享发展成为根本目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将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新型工业化进程有机结合。注意避免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收入分配的“极化效应”,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造高质量就业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使新型工业化成为创新驱动的、可持续的、包容的工业化,从而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以现代制造业发展为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实现新型工业化,关键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以产业链供应链为基本单元,全面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当今全球经济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且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构成一个国家产业安全威胁的主要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断链”或者“卡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环节,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着重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的率先突破。

智能工厂  新华社/供图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培育更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强化国家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高质量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试、应用验证平台,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持续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培育世界著名品牌。

以智能、绿色为主攻方向,推进工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在数字化方面,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经济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有效投资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继续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在绿色化方面,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建设以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绿色监管。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统筹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利用产业和再制造产业,做好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等废旧资源回收利用。

以高水平开放为抓手,推进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堵点、难点和卡点,强化制造业要素资源的自由流通,着力解决制约高水平技术供给、制度供给的关键问题,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创造引领新的需求,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更好发挥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作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制造业布局。另一方面,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大力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更大力度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做好外资企业服务保障,逐步打造一个开放的技术创新生态。注重发挥自贸试验区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使自贸试验区成为高水平自主创新高地、高素质生产要素汇集高地、高标准规则测试高地。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