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21期 / 正文

乡村人才的“留下”与“流动”

——城乡融合发展中多元引才的实例分析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11-21 11:36 作者:张月爱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或经商,越来越多的农村“能人进城”,农村人口大幅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为谁振兴、谁来振兴、如何振兴”的问题。一些农村目前现状的人口结构、人才结构、投资结构、分配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都给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新课题。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审视和应对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后备匮乏等难题,有利于探寻破解乡村振兴中人才区域性、供求性矛盾的路径,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多途径破除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壁垒,引导优势资源要素更多向农村地区、农业产业流动,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社会资本、先进科技等现代化要素支撑的综合效应。

重视基层基础,盘活现有乡土人才“蓄水池”

农村发展要靠好的带头人,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现有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力量,也是目前推动乡村发展留得住、用得上、能发挥作用的基本队伍。

农业专家(左一)给红薯种植大户进行育苗知识培训  周明明/摄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凝聚作用,盘活提升现有乡土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蒲城县党定村曾被评为市级脱贫攻坚先进村,村级组织“头雁”作用发挥明显,“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6岁,现有1034户3989人,普通劳动力2400余人,年龄在45岁左右的农民占全村劳动力的一定比重。近年来,村级党组织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支持机遇,建成四通、宏达两座千只奶山羊养殖小区等“村党组织+”“联合党委+”帮扶产业点,分功能板块促成奶山羊产业服务中心、中心奶站、奶山羊牧草基地、饲料厂和有机肥厂建成运营,全链条发展奶山羊产业。目前全村奶山羊存栏5000余只,年产值达7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余万元,并辐射带动全镇奶山羊存栏量达到2万余只。

党定村这样有一定区域带动作用的乡村,持续培育、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头雁”,并坚持“三个培养”,把党员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把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领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不仅能够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治理有效,而且能够把更多有情怀的“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凝聚到村级党组织周围。坚持党建引领,抓基层强功能,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施乡村CEO计划、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协会、搭建田间课堂培训、组织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激励、引导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促进各类服务主体联合融合等多种途径,让现有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示范引领和基础力量的作用,进而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带动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和周边群众增收。

引进领军企业,敲响企业人才下乡“催征鼓”

乡村引进一个好企业,有利于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升“产”的效益,富裕一方百姓,促进一方振兴。

发挥涉农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让更多的人才带着科技、信息、资本,随着企业进入农村,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有序自由流动。依托科技赋能,提升专业化水平。如浙江省安吉县坚持“千万工程”牵引,突出“绿色发展、科技引领”主基调,立足白茶产业资源禀赋,不断集聚创新要素、加快产业创新,推进白茶产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先后引进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生命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等白茶相关科研平台和龙头企业,成立全市首个乡村振兴学堂和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专家联盟,建成一批安吉白茶国省级标准化示范园。推行标准化生产,让茶农专心种植管理,让企业专注生产加工,把控质量、畅通销路,不断提高安吉白茶产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真正实现一条龙、全过程、一贯制的管理模式,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加工有机菊花  新华社/供图

依托模式创新,推动一体化经营。大荔县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技术,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物流等各类社会资源,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农超对接”的经营模式。领军企业的到来,使企业的经营人才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增强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能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持续发展。黄龙县则围绕粮食规模化生产,结合地多人少的县情实际,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集约化作用,着力破解农村常住人口劳动力不足、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低价转包经营现象,建立了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的“1+1+N”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模式。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作业环节托管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为引领,涉农企业服务小农户,推动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了经营主体效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依托政企合作,促进社会化服务。

立足区域实际、发展定位、产业基础、优势资源和瓶颈制约,围绕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招引链主企业,优化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以清晰的产业链发展规划,更好促进农产品就地延链增值,更好促进上中下游主体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培育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上下游主体有效衔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一方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利益协同分配机制,让龙头企业的人才带领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大循环、创出土特产优势大天地,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汇聚人才,“才”“业”两旺共振兴。

引导返乡人才,打通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发展与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不断吸引着本地人才回流。

注重发挥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返乡创业人才的作用,厚植乡土情怀,引导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才智,鼓励创办领办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当地就业。蒲城县金粟山养鸡专业合作社是当地大学生辞职返乡的典型,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智能化的鸡舍管理设备,提高蛋品的品质和标准化程度,走进了“高端鸡蛋”市场,推出了高锌富硒鸡蛋、“六无”鸡蛋、金银花鸡蛋、虫草蛋、DHA宝宝蛋等,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还有些地方,引导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或者到村里担任村干部和顾问,人才回归不仅把新理念、新思路、新资源、新产业带入乡村,而且还把许多科技信息、社会资本、人力资源导入乡村,形成了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拓宽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畅通返乡人才服务乡村的渠道,解决人才返乡直接面临的 “能不能回、怎么回、回乡干什么”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关键是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涉农资金倾斜扶持、产权结构划分明晰、产业收益联农带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创造有效、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

用活专家团队,打造农村柔性引才“会客厅”

近年来,星期日工程师、科技特派员、院士工作站、专家教授试验示范站、电商营销孵化基地等柔性引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乡村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城市化充分发展的过程,是人口在城乡优化配置、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的过程。城乡融合发展,更应是智慧流动时代,积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空间,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才理念,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端”,以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让更多的“候鸟型”人才、“巡回式”服务到乡村宽松的“会客厅”和广阔的田野上创新创业,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科技创新链与农业产业链加速融合,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兴平市的秦耀—秦誉现代园区,由省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组成“专家智慧团队”,带领一线有工作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工匠实施团队”,依托设施大棚,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成功示范“移动果园”新模式,使一座大棚一年之内多茬轮番种植,柔性引才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广袤的农村,加强与农科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强化创新平台、产业平台对人才的吸附效应,柔性引进农业专家、农业专业化团队等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发展要素、创新活力在乡村迸发涌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切实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

涵养人才生态,构筑乡村振兴才智“集聚地”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推动乡村振兴,需要为乡村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软环境、良好的人才成长硬环境,把握和挖掘乡村丰富多元的生活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集聚、激发人才活力。

在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下,做好人才振兴大文章,需要培厚人才发展的土壤,培植发挥作用的生态,让各类人才的潜能在乡村竞相绽放。

政策引导层面要制定出台务实管用的优惠政策,完善各类人才招引落地、培训培育、就学就医、激励鼓励的配套措施,有效破解融资支持、创新支撑、创业扶持、产学研转化等问题,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形成乡村集聚人才的强大引力。

制度机制层面要优化县镇基层人才服务,围绕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需求,完善相关人才信息库、人才需求库、项目需求库,搭建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推广、事务代办等“一揽子”服务,为专家和农户、“农创客”和“土特产”架起合作桥梁。

区域布局层面要进一步重视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节点和集聚组合的传承中介,其性质和作用决定了未来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中必将是重要突破口。要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宜居宜业和治理提升,把小城镇打造成农村财富的集散中心、人才安身安心的休闲中心、创业兴业的服务中心。

文化文明层面要与人才振兴相得益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之家等阵地,加大农村互助幸福院、村史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广泛开展 “道德模范”“最美乡村”“最美家庭”“最美乡贤”等创评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涵养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与发展的乡风文明。多措并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对接、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文明之风向乡村辐射,着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环境优美的生态空间,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乡村、服务乡村、留在乡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作者单位:渭南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