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1期 / 正文
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1-18 13:01 作者:薛 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原则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推动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之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高效的产业供给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前,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最关键的变量。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特别是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才能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现代化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我们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长期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产业现代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持续推进产业现代化密不可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现代化这个关键,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物质技术基础。

 QQ截图20230118125641.png

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原则和核心要求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落实这一要求,就要牢牢把实体经济抓在手里,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发力,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坚持规划战略引领。用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要搞好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明确发展的优先序,对既定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增强系统观念,协同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水平。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和市场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只“手”。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政策体系,严格公平竞争审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持续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做法,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坚持企业主导地位。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使广大民营企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领军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坚持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支撑之上。科技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着眼未来科技竞争前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率先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

 QQ截图20230118125621.png

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我国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支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石,必须把这个优势巩固住、发挥好。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大力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融合化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新型工业化的新趋势。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积极塑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孵化一批未来产业,努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并占较大比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和优质高效服务的关键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服务业监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率。

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推动产业分工深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降低物流成本。完善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大宗货物、集装箱物流网络,有序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推动道路货运高质量发展,加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现代邮政快递服务,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发展物联网,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化是新的时代特征,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要把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和金融体系优势,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持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