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1期 / 正文

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展现担当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1-17 16:17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目标任务,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集结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为陕西擘画的宏伟蓝图,牢记殷殷嘱托、强化使命担当,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扎实做好新时代全省发展改革工作,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

在既往的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与结果状态。从实践看,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实际上不少国家简单模仿西方现代化道路,陷入了各式各样的“发展陷阱”,从而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停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一系列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赋予了其一系列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内涵特征十分丰富,既包括人的现代化,也包括物质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既是对建国7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同时,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系统回答了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我们学习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重要途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价值追求。这九个方面是高度一体、有机统一的,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路,也为全球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

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QQ截图20230117161025.png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具体包括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体系等八个方面。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全省发展改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深刻把握经济现代化目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十四五”规划“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的表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表述提前,用人均而不是总量的概念,更多体现以人为本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按照联合国所列发达国家属于中等发达的17个国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列发达经济体中属于中等发达的15个经济体来测算,人均GDP要达到2.5万美元左右。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1.2万美元,如果按照不变价计算,到2035年达到2.5万美元左右需要翻一番,即年均达到4.7%左右。根据目前情况和未来趋势研判看,“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预计达5.5%左右;“十五五”“十六五”需要分别增长4.5%左右和4%左右才可以实现这一目标。2021年我省人均GDP相当于全国的93%,全省发展改革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科学确定五年发展目标,以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规划来扎扎实实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深刻把握科技现代化目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报告在“十四五”规划“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提法基础上,用更加综合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目标,进一步彰显了科技突围的决心和信心。尤为重要的是,报告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这一有远见的要求,将更大力度鼓励科学领域的自由探索,这对于我国实现弯道超车将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关于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一般具备4个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国家经费投入强度一般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从这4项指标来看,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4%,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相差10个百分点;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高达50%,距离目标还有20个百分点;创新指数居全球第11位,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但距第8位德国还有不少差距。2021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全国基本持平,但企业研发经费占比低于全国21.9个百分点,研发投入产出效率较低。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速将我省的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深刻把握社会现代化目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主要目标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收入和共同富裕。同时,报告在原“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标中加上了“幸福”二字,这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每一个老百姓来说,除了是物质生活的升级外,也包括精神体验的升级,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按照城乡居民收入速度高于GDP增速这一要求,根据收入增速5%、物价指数3%来测算,到2035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1万元左右。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的最高值为1,基尼系数越高,说明差距越大;一般认为基尼系数位于0.3—0.4区间,贫富差距比较合理;进入0.4—0.5区间,差距过大,大于0.5时则收入差距悬殊。据测算2021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目前我省居民收入偏低是发展的一大短板,202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全国的85.9%和77.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6,较全国高0.26。因此,陕西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目标,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陕西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体系、开放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地区现代化先行区。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将积极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和省“十四五”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牵引作用,强化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项目谋划和储备,完善要素服务保障,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措施,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创新融资方式,切实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着力提振消费扩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力加压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抓好能源保供稳产,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重点工业企业生产、释放产能。

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夯实现代化物质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抓好省上规划的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建设,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结合我省科教人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有色、冶金、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数字核心产业,培育数字产业集群。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现代化竞争力。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进一步建强用好秦创原,推动市县、高校、院所、企业协同联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协同体,全面提升创新效能。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加速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能。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构建均衡协调的现代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持续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挥好杨凌农业高新区引领作用,加强农业现代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重点,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西咸结合片区。统筹抓好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推动交通、产业、生态和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引导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和人口流失县城分类发展。全力推动“一县一策”落地见效,集中力量再培育一批生产总值跨上200亿元台阶的县(市)。

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深入落实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全省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三孩生育养育教育配套政策。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模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完善秦岭“天地一体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监管体系,加大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推进汉江、丹江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铁腕治污降霾,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制度现代化建设。以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要抓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区域内央省市三级国资国企“一盘棋”融合发展,推动国资国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认真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深化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一体化推进开放平台、开放通道、开放主体建设,集中精力抓好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深化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更大力度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优秀企业来陕西投资兴业。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