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沟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山圪崂里。它的出名,只因为村里有张润生和张维斌一对兄弟,在外赚了点钱,就琢磨着返乡给村里办点实事,让乡亲们一同富裕起来。
正好当时的政策号召“土地流转”,兄弟俩和县、乡政府一说,当即一拍即合。按照兄弟俩的想法,就是把村里土地承包过来,全部搞现代化农业建设,栽果树、筑水坝、搞滴灌、实行苹果精细化管理。钱由他们自己掏,耕作由村里人来完成。村子的成年男女,只要愿意到地里来干活的,都按时价付工资。当时商量好了这种模式,谁也不知道能支撑多久,谁知一干就是近十年,一直干到了今天。
如今,南沟村的土地依旧在公司化运营,村民也和工人一样,天天去上班,月月到头来拿工资。虽然农民干的还是原来那些活,但却和城市的工人没什么两样。
张维斌、张润生俩兄弟为啥要干这事?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陕北人身上普遍都有的。比如一个人有了出息,他总会想着为家乡作一点贡献,让父老乡亲生活得更有面子。就是这种最朴实的想法,却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统计,村民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0多元,2022年预计突破20000元了。
看来,这件事还是干对了——村民富了。
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初“流转土地”时,村级会议就开了49次,村里许多百姓都不愿意流转土地。最后,还是先前的老支书说了一句话:“我们就让他们兄弟俩试一试,如果成功不了,大不了我们还像以前一样穷么。”
就是这句话,让大家都铁了心,纷纷签订合同。
就是这样的一份合同,成就了南沟村。
2
陕西人民总是满怀激情跟着党走,跟着政策走。
受自然资源条件限制,陕北长期都是贫穷的。陕北有一句民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过“好光景”一直是陕北人民世世代代的一种梦想。
怎么样才能富起来,让陕北人彻底摆脱贫穷呢?大家一直在探索着,一直在努力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七八十年代的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在探索一条走向富裕的路子。
陕北的两名作家清楚地记录了这个历程。作家柳青写了《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感觉到一个人的力量太脆弱了,是无法实现现实需求走向共同富裕的,他就想到了走农业合作化的路子,村里几家联合起来,互帮互助,共同富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另一名陕北作家路遥写了《平凡的世界》,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孙少安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万分欣喜,分开单干后,他和婆姨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烧砖烧瓦,逐渐改变了生活面貌,有了钱后,他还出资重建了双水村小学。
怎样让陕北整体走向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在思考的事。张维斌、张润生这一对兄弟的大胆尝试,就是新时期陕北如何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次大探索、大实践。
3
“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其实,从《创业史》《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来看,也是这样的。这两部书,它们都描写了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如何通过自身努力解决贫穷问题,都反映了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让所有的读者都能从这个小亮光点中,这个小孔中感受到大中国的变化。因而这两部书也就成了传世经典。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过去陕北自然资源匮乏,生产力落后,但就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里,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因而,今天这里一点一滴的变化,都牵动着全国亿万群众的心。
柳青、路遥之所以能成功,和这一点是分不开的。
想通了这些,那么,我们作家究竟应该写些什么,如何写,心中自然就有了答案。
首先是要有一种情怀,心系社稷苍生,始终关注身边的变化,关注百姓的生活,这应该成为我们自始至终的关切点。其次,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我们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我们延安作家的责任与使命所在。
近年来,我们身边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之迅猛、深刻、激烈,前所未有。这个变化是火热的,是充满活力的,是生机勃勃的。
正是这些变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是我们长取不竭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