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李 彬 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
嘉 宾:
李 化 西安市鄠邑区委书记
武小川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李航军 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办负责人
崔凯敏 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青年教师
王 羽 栗峪口村全村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绘婷 土锤咖啡主理人
一边是阳春白雪,一边是朴素农村,艺术与乡村如何实现有机互动?眼下,鄠邑区以艺术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已颇丰富,但也有过找不好切入点、脱离乡村实际需求、转化不了本地资源等苦恼的阶段。
经过五年多的摸索实践,鄠邑区的“艺术乡建”从“关中忙罢艺术节”开局,使其成为艺术介入乡村的平台,再进一步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赋予不同村庄不同调性,培育多种文艺业态,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文明素养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等共生共赢,积极探索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的新方式,努力打开城乡双向交流的新通道,希望能为乡村振兴带去具有推广与复制价值的样本。
艺术赋能
武小川:乡村正在发生大变化,观察、见证、记录、表现“变化”中的激荡关系,是艺术的重心。2018年春天,我带着实验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班和本科班的学生上下乡课,来到鄠邑区,借助已经积累出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工作方法,驻村开展文化调研、社会考察、艺术实践。我们建立“关中艺术合作社”,以一种松散的、以学术为凝聚、以项目为目标的工作机制,创办了第一届“关中忙罢艺术节”。
可以说,参与乡村建设是我们长期致力于以社会社区为对象的文化艺术实践中的一支,“艺术乡建”对我们来说,是社区实践中的一种范畴、一种领域,对于我来说,它都是实验艺术教学、社会关注、文化研究、艺术实践的持续性工作。
崔凯敏:“忙罢节”是关中一带麦收之后庆丰收的传统节庆,我们用新的艺术项目和节庆的形态,注入新的意义与表达方式。至今,已经举办五届了。应该说,通过下乡课程、忙罢艺术节、关中艺术合作社,我们全力推进在乡村社区的各类文化工作,借助实验艺术教学和当代艺术实践,参与到乡村建设。
李 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艺术不是目的,是手段。艺术是一条润泽心灵、涵养乡风的河流。让艺术浸润乡土,更多改变就会发生。艺术也是一把“金钥匙”,能激活潜在的增长点,为乡村经济“解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激活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等等。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触角不断延伸,实践愈发丰富。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以艺术引领文化建设,将更好助益乡村文化“活”起来、村民精神“富”起来。
王绘婷:这依然是从人到人的过程,乡村不缺硬件上的“艺术空间”,但如何能让“空间不空”,是艺术乡建要做的事情。陕西不缺艺术家资源,而艺术家最大的价值是创造美和快乐。
艺术乡建不应由艺术家一个主体来完成的,而是由当地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村民甚至游客来共创的事业。每个乡村都处在不同形态和不同阶段,这种影响仍然是漫长的,几年时间或许还不足以承载这种变化,但只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便能创造出艺术村庄的无限可能。
王 羽 :在鄠邑,“艺术乡建”不仅改变着乡村产业发展形态,还在激活乡村价值、唤醒乡村活力、塑造乡村形象方面有不小助益。作为一种有生命、有质感、有内容、有特色的力量,艺术不仅可以赋能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丰富群众休闲生活,还能复活乡村文明、促进文化自信、完善乡村治理,从而使群众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幸福感。
武小川:“村校共建”让西安美院学生常驻村庄,与村庄一同成长,持续提出关于艺术乡建的建议,与村集体一起商讨推进,让艺术真正与村民生活融为一体。“艺术乡建”还可以与教育、旅游、康养、互联网等多个行业交融共生,撬动各领域资源融合与联动,为进一步触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更多可能。
李航军:乡村振兴也好,“艺术乡建”也好,最终落脚点都是人,因此要注重村民主体的参与,实现本地文化艺术复兴与乡村文明素养提升双赢。
“艺术乡建”的根本目的是绘就乡村时代之美。开展的活动、采取的方式要和乡村振兴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尤其在防止“千村一面”上下功夫,这就需要导入科学研究,以综合解决的方式处理具体的问题,形成“一村一策”,彰显每个乡村的独特之处,在“审美韵味、文化品位”上做文章。
乡村也需要运营
武小川:陕西不缺艺术家,也不缺具有乡村情怀的艺术家,缺的是既懂艺术资源特征、又懂乡村发展规律,且具备乡村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要特别关注这类人才的培育,这些人是艺术乡建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也会是未来艺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大地之子雕塑和麦客主题摄影作品 新华社/供图
从本质上说,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也是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乡村文化节庆活动蓬勃开展,美术馆、剧场、民间文艺展示馆等乡村艺术场所有序兴建,大量美术、创意设计等艺术元素应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很多文艺演出队伍为基层群众带去欢声笑语,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由此得到满足。
崔凯敏: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鄠邑区聘请了几位艺术村长,包括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广州美院等知名院校的老师,他们在艺术圈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的到来犹如点亮了灯塔一般,很多年轻人就会思考,为什么他们愿意来这里,我来到这后又能做什么?村子能带给年轻人还有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不是钢筋水泥、两点一线的生活,在乡村你面对的是自然和土地,在这里蕴藏着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是以怎样的姿态闯入乡村,也好奇这种闯入究竟给村民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更想追问碰撞之下的火花,究竟可以燃烧多久。
李 化: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乡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当代乡土文化的重新发现、挖掘与整理。
鄠邑区以“关中忙罢艺术节”为载体,依托生态资源和历史底蕴,吸引艺术家入村创作,植入多元文化活动,让农村更具标识度、更有吸引力,还拓展了乡村空间内涵,呈现从洁化到美化再到艺术化的新趋势。随着各具特色的艺术实践在田间地头深入开展,艺术将不断拓展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期待艺术滋养更多的百姓,扮靓乡村美好生活。
王 羽 :艺术乡建是对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乡土文化的深耕,是地域美学的艺术转化,也是文艺人民性的内涵呈现。是“文化振兴”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驱力,意在重构人与人、人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激活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振兴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复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治理。
李航军:持续用好我们的组织优势和西安美院的专业优势,鼓励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文艺方式、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繁荣振兴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赋能乡村产业兴、环境美、百姓富、治理好。
激活“乡旅+”新业态
王绘婷:我一直关注着“忙罢艺术节”,很多艺术家也都做了自己的作品,并在这里落地。而栗峪口村的村干部也因为受到艺术乡建的启发,有很多新理念,所以我们就一拍即合,土锤咖啡就在村上的一片闲置仓库里开了起来。
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 新华社/供图
咖啡馆是年轻人喜欢的业态,落地在乡村里就呈现出很强的冲突感,而这里离西安市区的距离也很合适。同时这里受到“忙罢艺术节”的辐射,艺术加乡村加咖啡很吸引人。在这里很大部分的村民是没有喝过咖啡的,这个业态也希望为村里的村民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王 羽 :跟土锤咖啡相邻的空间叫作乡村会客厅。我们会举办一些乡建乡创类的座谈,后面还想挖掘一些乡村当地的文创产品、农创产品进来,通过这个空间能够吸引更多的像我这样的主理人,进入到真正的乡村振兴这个行列里。现在我们已经有三个主理人入驻,不同业态主理人已经进入到乡村,正在做乡村的一些改造项目,不久后,整个村子业态会有一个特别大的提升。
李航军:土锤咖啡带动了当地就业。我们培训了十个嫂子成为咖啡师,能在家门口就业,嫂子们特别开心。在施工过程,用的也都是本村的工人师傅,他们对本地的建筑材料非常精通,在艺术创作上也让我可以更好地融合本地元素。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的市场吸引力会不断提升。乡村吸引的首先是有情怀的年轻人,但乡村确实缺乏一定的配套,所以我们接下来要打造一个乡创中心,通过社会资本等形式给予有理想、有想法的年轻人一些资金、政策等前期配套和落地基础。
崔凯敏:通过艺术可以唤起人们的乡愁,让人们重新去发现乡村的本真美。乡村也可以有品质生活,只有你真正身处乡村才能够感受得到。就拿土锤咖啡来说,人们不是来消费咖啡的,而是为乡村的美丽环境买单。因此我们的艺术设计也是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个点,运用好乡村的自然资源优势为乡村赋能,放大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武小川:审美是一种全世界共通的情绪,跨越城乡、跨越群体,艺术和设计视觉语言也形象直观,容易被人们感知、理解、认可。希望已在各地落地的“艺术乡建”能真正扎根乡土,进一步在互动交流中培育村民审美趣味和能力,既提升对现当代艺术、建筑设计等的认同,也激发对戏曲、木作、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和乡土文化的自信,共享艺术魅力。
同时,也进一步在双向协作中孵化乡村艺术产业,借助艺术节、音乐节、文创市集等业态植入,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农产品等的改良传播、价值转化,真正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乡村建设是一个复合、长期项目,期待艺术能够点亮乡村未来。
李 化: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艺术乡建”,与“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以文艺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能有效激活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艺术家驻村”“文创团队驻村”,从“外援式”向“内生式”的转变,培养了农民艺术家“以艺赋产、以艺兴旅”。以艺术赋能产业发展,走出了“艺术乡建”的重要一步,把“送文化”变成“种文化”,以美育点化并触发构建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的审美意识、培育审美素质和审美人格的有效途径,才是“艺术乡建”真正要做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