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挖掘机直接进地里将树连根铲,果树枝被当成柴火卖掉,礼泉县苹果的种植面积从巅峰时期的60万亩,缩小到20多万亩。作为苹果种植大镇,砍了3万多亩树的烽火镇何以“立业”?
2019年,挖掉八成苹果树的跃马村,一时间土地撂荒,在村“两委”的组织下,村民们重新种上了小麦,打造出高标准农田。
没有苹果,还有葡萄,小应村村“两委”发挥领头雁作用,引进能人,发展阳光玫瑰产业,村集体有了本钱,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域面积大、人口多的东烽村同样矛盾多,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环境美了,人心齐了,民风好了。
由此探寻乡村发展的共同点,凡是村党支部强,则村民富、产业盛,“两委”班子弱,则人心散、怪事多。
礼泉的后苹果时代
许多年前,苹果成熟时,细致的礼泉人会把好的果子摘下来,每个担笼都用布包裹起来,全国各地来礼泉拉苹果的货车排成长队,一时间,在礼泉果行、冷库……各种和苹果有关的空间门庭若市。
采摘苹果 视觉中国/供图
“可是这些年不行了,去年每斤才卖五六毛,果树老了,果子口感不行,不说和人家洛川比,连旁边的旬邑、淳化这些山地都比不过了。”
跃马村的马超子踩灭手里的烟头,看着自家五亩地的苹果树发愁了。
2018年,苹果刚上市的时候,客商每斤出价五毛钱,马超子嫌便宜,索性就把一部分苹果寄存到冷库里,结果,苹果价位越来越低,甚至跌到两三毛,马超子当年赔了3000块钱。
这时候村上已经陆陆续续地砍果树了,马超子很纠结,这几亩果树是上世纪90年代种上的,全家吃穿、孩子上学全靠着这几亩果树,要亲手砍掉吗?
此时,跃马村的党支部书记马景怀在村委会焦头烂额,按照县农业局的规划,村上有1200亩连片的土地作为高标准农田,马超子家的苹果地就在范围之内。
“种苹果是个苦差事,过完春节就得剪枝、施肥,三月灭虫、四月疏花、疏果,五六月除草、套袋、七八月烈日当头到地里打药,要想品质好还得铺反光膜,到了冬天,还得刮腐烂、修剪果树。你一年到头全绑在树上了,而且现在果子一年不如一年,明年更差,还不如早点砍掉种上小麦。”马景怀摆出种苹果的种种辛苦,坐在对面的马超子默不作声。
看对方还在犹豫,村会计马宁便给出了个主意,种小麦如今也不费力,从种到收,机械化全覆盖,还给马超子介绍了个村子附近水泥搅拌站的工作。
砍掉苹果树不是个别村子,从2016年开始,因苹果产值下降,全县都缩减果园面积,烽火镇东烽村也是如此。
烽火镇东烽村的高润超已经当了八年村党支部书记了。“村上这几年产业转型,很多人都不种苹果了,要么外出打工,要么改种小麦,人心浮动,矛盾也比较多。”高润超说道。
王卫东是村委会副主任,也是村上的调解员和派出所的协警。按照镇上要求,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从村“两委”班子成员、包村干部、乡贤等人员中推选了61名调解干部,王卫东便是其中之一。
“村上的鸡毛蒜皮小矛盾一天就有两三起,我每天都在东奔西跑,争取把矛盾在村级化解。”王卫东说。他刚从11组回来,因为一尺的田坎问题,高姓两家人闹了20多年的矛盾,原本是因为果树枝子伸出另一家田里,后来种了小麦,结果田坎越挖越窄。
王卫东前前后后调解了四回,索性,拿上钢卷尺,重新丈量,并且用石头、木棍划清界限,这才解决。
“村里矛盾很复杂,有时候看起来是一尺田的事,实际上是两家积压已久的矛盾,所以要公平公正,就事论事,否则越搅越浑。”王卫东说。
2022年,镇上亮化美化下辖12个乡村,其中,东烽村栽植了紫荆花树、银杏等行道树共计4200棵,新建花坛、排污管道等,东烽村彻底告别以前脏乱差的模样,焕然一新。
麦苗何以青青
乡党,收麦咧!
到了6月,关中农民就到了最繁忙的时候,金灿灿、黄澄澄的麦浪里,小麦收割机来来回回,前面收割,后面麦粒就收进袋子里。
农民将收获的小麦装车 新华社/供图
麦子熟了,让人想到麦客,那些活动在关中平原上的麦客,随着收割机的大量出现,他们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和麦客一样,礼泉的苹果产业何尝不是一样。
“我那八亩多的果树荒了两年了,听说你在流转土地种小麦,你把我的也一并流转了,地上的果树苗子,你看着办吧。”烽火镇小应村的张高仪找到同村的杜勇,商量着自家土地的事。
杜勇原本种了30多亩苹果,一直想扩大规模,奈何种植果树需要大量人手,投入大,所以一直搁置。
“这几年苹果产业不行了,再加上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开始挖树,索性趁这个时候,多流转一些土地,种上小麦玉米。”杜勇介绍说,他现如今已流转1350亩土地,其中荒树地就有700多亩,五台播种收割机器,基本不需要太多的人力,2021年算下来,一年毛利润有300万元左右。
烽火镇在平原上,6万亩的耕地面积,土地多且质量优。改种粮食顺应农田“非粮化”政策,保障粮食安全。
2019年,烽火镇跃马村原本有3500亩苹果树,改种小麦后,剩了不到1000亩。村民们都改种小麦玉米,于是马景怀向县上申请,在村里打了六眼深井。
“土地是农民的根,配套设施要保证完善,尽可能减轻种地负担。”村党支部书记马景超说。2021和2022年,村上拓宽了11公里的田间路,每一块田地大型机械都能进入。如今全村农业种植机械化达到95%。
高标准农田每亩地满打满算投入不到400元,像小麦亩产能达到1300斤,小麦亩产值能达到1800元,关键是不费人力,村民还能抽空出去打零工,补贴家用。
村委委员张海博是西庄子片区负责人。2021年,村上的张玉田找到他,说今年没时间种家里的四亩地,要去外地照看孙子。没法子,张海博按常规500元一亩地流转过来,算起来,他已经流转了60多亩撂荒地。
“咱村上干部带头种地,要保证村里的土地都按时种上,大规模的种地,其实效益很不错。”张海博说。这几年收割小麦,像种植大户,机械化收割后直接在地头就卖给粮站,全程不需要人力。
多元转型,农业才能成“梯队”
夏天,走进烽火镇小应村的嘴巴公社现代农业产业园,葡萄藤茂密的枝叶向四面伸展开来,在院子里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旁边还有万头养猪场。
“园区秉持着绿色循环理念,将猪粪导入沼气池,沼渣可以做葡萄的肥料。”园区负责人张恒忠介绍道。虽然是养猪场,但是一点异味都没有。
张恒忠是骏马镇人,2015年来到烽火镇小应村,选择小应村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村“两委”很热情,不管是土地流转还是用工问题,村干部总能及时回应需求。
“以前村上有3000亩苹果树,但是这些年果树老化,苹果产量低、口感差,所以很多人都把果树挖了当柴烧。村民没有发展产业的信心,但是村子还是要发展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宁说。
引进能人,盘活土地资源是最直接的方式。
2015年,在镇村努力下,引进嘴巴公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村上以集体200亩土地入股,签订协议,约定按照利润的15%给集体分红。
张恒忠也不负众望,种上了200多亩的阳光玫瑰,这个品种品质高,亩产3000多斤,效益能达到3万元。
装车、运送、卸货,尽管尚忠教腿部患有疾病,依然不影响他的干劲。尚忠教一家三口,儿子和老伴都在外打工,自己也想出去找个工作,但就是放不下家里的七亩地。
“种小麦之后闲时间多了,幸好村支书给我介绍到嘴巴公社打工,管理园区,在家门口每个月能挣上3000块钱。”尚忠教说,像他这样来园区工作的还有二三十人。
2018年,园区建立了党支部,吸纳五名党员,还流转了1800亩耕地种植小麦、玉米。2022年园区给村集体分红17万元。
除了引进能人,村“两委”积极做工作,呼吁本村人返乡创业。
“你看这几年镇上种葡萄的人多得很,隔壁村子的‘三嫂葡萄园’,种阳光玫瑰效益好得很,你有资金,回来包些地,我给你联系‘三嫂’那边的技术,你考虑一下。”2016年过年的时候,张小宁专门去张家说正事。
张迈一直在外做工程,手上资金宽裕,确实想回乡干一番事业。碰巧张小宁摆事实,分析利弊,张迈心动了。
后来张迈注册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流转230亩土地,建大棚和冷库,种上阳光玫瑰。2022年,葡萄顺利挂果。
张迈还专门聘请老村长张新民担任厂长,负责雇佣工人和田间管理。“除了张新民还有以前的支部委员,他们对村子很熟悉,感情也深,以前也都是干过事业的,只是现在闲下来了。”张迈说。张新民现在一年能挣4万元,找到了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