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19期 / 正文

又见果蔬累累

——村级产业需要能人“接生”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10-24 16:17 作者:本刊记者 薛晗

盛夏时节,50岁的刘霞正在大棚里采摘茄子。棚里太热,索性就早上5点钟趁着凉意干活。刘霞住在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年龄大了,出去打工挣不到钱了,家里还有娃娃要照看,在李萍的大棚里干活,一天还能挣上100块钱。”

刘霞口中的李萍是同村人,前几年回乡创业搞大棚种植,如今生意风生水起。李萍种的30亩茄子和羊肚菌,一年下来能挣30万元左右,甚至其他县区的人都来向她学技术。

原本丝银坝村离县城近,路况好,很多人都会外出谋生计。然而出去务工的人多了,村子持续空心化,产业也落下了。

不能坐以待毙,村子要发展,集体要赚钱。于是在县上的指导下,因村施策,下派人才,壮大村“两委”力量,引进专业企业,盘活闲置资源,实现三产融合。

三年间,丝银坝村在变,人们挖掉分割土地的田坎,将破碎的田地连成一片,发展设施农业,唤醒沉睡的旅游资源。村集体经济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00元。

摒弃纸上谈兵,村集体需脚踏实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村里的产业发展好不好,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息息相关。

2019年,邓国友彻底关停了他在村里开的农家乐小饭馆,一心一意当丝银坝村党支部书记。

插有机稻秧

为了让邓国友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城关镇党委书记何毅没少下功夫,光邓国友家里就跑了好几次,软磨硬泡下邓国友终于答应。

可是面对丝银坝村的情况,当好村支书谈何容易。

邓国友刚上任时,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层出不穷:村“两委”班子力量弱、撂荒的大棚、闲置的土地、集体经济账面为零。

村民要发展,村集体要挣钱成为丝银坝村的头等大事。

2019年,石泉县引进了几家做预制菜的企业,他们需要大量蔬菜供应。于是邓国友和村“两委”班子决定流转村民土地253亩,种上紫皮长茄。

“丝银坝村离城市近,适合发展预制菜产业,有现成的大棚,有了这个产业,能提高村集体收入。”何毅说。

投资是需要钱的,索性邓国友自己垫资40多万元,先把茄子种上再说。

“我当时没有细想,只想着今天做什么,明天又要处理什么,光想着这些任务就已经够多了。”邓国友不禁笑了。栽种的时候,每天都在地里,脸晒得黑了一大圈。

除了自己亲自带着工人去种地,邓国友还专门上门去给村民做工作,让大家参与进来。

张教华和张教齐是两兄弟,一直在家务农,以前种了两亩蔬菜。本就是贫困户再加上张教华有语言障碍,所以他们在村里的存在感很低。

“你们俩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和我一起种茄子,销路不用管,技术和土地村上都是现成的,你们只管种。”邓国友去做工作。村民是最单纯,最勤劳的,一听有村集体兜底,立马打消顾虑,加入进来。

两兄弟承包了12亩地,到秋天,茄子大丰收,他俩挣了11万元。

但是对于邓国友来说,可没有那么好运。那年,除了丝银坝村,周边还有好几个村子都种上了茄子,而且产量出人意料,再加上几个预制菜企业刚投产,消化不了这么多,丝银坝村茄子有三分之一都没卖出去。年底结算,邓国友还亏了4万元。

怎么办,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集体账目还是零,这下邓国友真的急了。

“村集体缺本钱,也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想短期内发展产业,提高集体经济收入难上加难,所以一定要借助社会力量,引进企业,带领村集体一起致富。”何毅说。

村企“联姻”搞产业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专业度确实比村集体要强很多。

2020年,丝银坝村争取苏陕协作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建了60亩标准化大棚,城关镇为丝银坝村招商引进陕西绿禾宾祥农业技术开发公司,让公司来管理预制菜种植基地。

公司老板柯友斌原是两河镇金盆村党支部书记,他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种菜养殖样样在行。

柯友斌提前和及食雨公司签订订单,预定2020年要收购50吨茄子的合同,又按照村集体前期投入资金的6%,年底给村集体分红。

村民加工羊肚菌

“等茄子和辣椒收了,就会在大棚里种上羊肚菌,羊肚菌的经济价值高,这样一来土地的利用价值能达到最大化。”柯友斌说。

有了龙头企业来管理,邓国友身上的担子轻了些。

短短一年时间,集体经济还清了欠账,还有了3万元盈余。于是乘胜追击,2021年丝银坝村启动建设大棚的二期工程,村集体流转土地290亩,新建日光温室两座,主要种植的就是茄子、辣椒、贝贝南瓜、羊肚菌等。

除了龙头企业入驻,县委组织部专门为丝银坝村下派专业人员作为驻村干部。刘兴安原本是县农业局的科技特派员,2020年来丝银坝村,主要负责预制菜片区的种植。

“土地的经济价值本就不高,‘除了锅巴没有饭’,改变土地的传统套路得靠技术。”刘兴安说,显然他不满足于目前的预制菜片区,开始在土地上捣鼓新花样。

刘兴安是央视农业农村频道的忠实观众,2021年年底,他在电视上看到“鱼菜共生”项目。“我觉得这个绿色农业循环项目很不错,便和县里申请前去湖北、四川考察,学习技术。”刘兴安说。

在一个占地不到两亩的大棚内,36张整齐划一的水培床上,满是鲜嫩水灵的芹菜、空心菜;八个直径六米的养殖桶里,成群的鲈鱼活蹦乱跳。

2022年5月,在刘兴安和柯友斌的带领下探索建立智慧农业,发展鱼菜共生立体农业产业,投放鲈鱼、鲤鱼鱼苗3万尾,种植蔬菜600平方米。

“这就是循环农业模式,养鱼循环用水,种菜不需施肥。”柯友斌说。经测算,一个直径六米的养殖桶仅用40吨水,即可养殖3500尾鲈鱼,加之一年能出两季鱼,产量是传统养殖的两倍。

不仅如此,柯友斌的水培蔬菜一年能收获八次,还免去了锄草、防虫、打药等工序,产量提高了近40%。2022年以来,柯友斌的蔬菜就卖了近5万元。真正实现占地少、零污染、高效集约、绿色低碳。

短短两年,丝银坝村的预制菜园区发展起来了,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引来隔壁双樟村“两委”班子来学习。

“村集体要抱团发展,定期开展支部联建,互相学习,资源共享,加快发展。”石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唐清说。

通过丝银坝村的搭桥,双樟村村集体开始流转土地120亩,和及食雨公司签订冬瓜合同,每一亩能卖4000元,带动就业70多户。

站在乡村旅游的风口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是要达到三产融合。

炎炎7月,走进丝银坝村草池湾,凉爽的风迎面吹来,成片的荷花映入眼帘,稻田里的朱鹮正埋头捉泥鳅。

“石泉县在打造全域旅游,但是缺乏高端型乡村资源。对于丝银坝村来说,光有预制菜这样的产业是不够的,还需要盘活村上现有资源,草池湾片区是个古村落,符合城里人想要找到一处静谧的短途旅游需求。”何毅说。

要三产融合,选一位能干事的带头人很重要,镇党委扩大干部选聘范围,把本镇“头雁工作室”里懂经营、善管理、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刘辉选派到丝银坝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流转土地,刘辉按照村上和专业的文旅公司设计的以有机稻田和莲藕为主,村集体流转了295亩水田。

刘辉很擅长处理村民矛盾,再加上草池湾坡田多,地里淤泥重,所以很多都荒着,因此,仅用一个星期时间土地就流转完毕。

地有了,但是土地缺少有机质,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郭宏波的方法,花费60多万元,从内蒙古购买有机肥,分批次改良土壤,直到达标。

2022年5月,草池湾的有机稻种上了。插秧全靠人工,最多一天得请20多个人。“插一天秧给150元,像我长期在草池湾这边干活,一个月能拿4000多元,还管一顿饭,周围富余的劳动力都带动起来了。”张教超说。

除此之外,城关镇和陕西未来村文化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秦岭是我家——我和朱鹮共有一块田社区支持农业计划”,邀请单位和企业认购稻田,首批已有石泉茗泉商贸公司、石泉县力辉实业有限公司、安康诚鹏建筑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和单位进行了认购。

今年,在六个稻米试种品种基础上,选定国家金奖香稻米品种“玉针香”种植了250亩,配套种植莲藕30亩。稻田、荷花和路边的青旅、米酒工坊、咖啡店相得益彰,这些房屋都是专人设计,甚至连高压电线、网线全部做了地埋。

草池湾的周育伟一家给施工队做饭,他的两个女儿经常回家帮忙,大家都夸他们家的饭好吃。于是,周育伟便决定改造自家院子的外立面,打算开一个农家乐。

“今年五一期间草池湾景区试运营,接待了2000多名游客,还有学生团体来研学,挖土豆、捉泥鳅,周围的村民看到这样,都想着办农家乐,抢着来村上了解情况。”邓国友说。

谢玉清和她丈夫一直生活在草池湾,她丈夫建有养牛场,一家人的生计不成问题。2022年,谢玉清将自家房子租给草池湾的风声此地旅游文化公司,租金是一年15000元,签了十年的租期。

公司将两层房子打造成观鸟茶室和烤酒坊,在公司的建议下,谢玉清投资1万元开了家商店,装修对标大城市的便利店。“我一个人,卖卖零食饮料,轻轻松松还多了份可观收入。”谢玉清说。

在朱鹮日记咖啡馆里,李红娟正麻利地摆弄着机器萃取咖啡,“客人还需要五杯柠檬水。”旁边的小伙伴提醒着她。李红娟刚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入职风声此地文旅公司,公司现在派了十几个人来驻村,运营草池湾项目。

“我喜欢这里的风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周围村民也非常友善,在这里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李红娟说。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