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19期 / 正文

人才“皋地”

——岚皋县鼓励机关干部“三转到镇、任职在村”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10-23 16:43 作者:江来

岚皋的名字和它的景致一样迷人。

岚河全长800里,河两岸多岚气,故名曰岚河;水边高地为“皋”,南宫山等五大山系如孔雀开屏,羽盖全境。

岚皋县城  新华社/供图

巴山老林、植被茂密,地势倾斜、海拔悬殊,既造就了“高山飘雪花,低山开桃花”的自然奇景,也孕育了丰富的林业资源。据统计,岚皋的山货特产品种多达400多个。

“巴山画廊,硒有岚皋”,独特的自然禀赋为岚皋县的产业发展理清了脉络。但如何挖掘自身资源、将大山赐予的物产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饭碗”?

岚皋县紧紧抓住“本土人才”这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队伍,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添智。

“门外汉”蜕变成“土专家”

岚皋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而春天到得格外早些。早春的第一道野味要数小蒜,第二道则是白蒿,第三道则非香椿莫属。

香椿又叫红椿,椿芽生长周期短,将刚摘下的香椿芽洗净用开水焯一下,切碎倒入蛋液中,就是陕南农家极喜爱的一道菜肴——香椿鸡蛋。椿芽焯水后晒干,待到冬天与腊肉一同下锅炒,也是一道下饭好菜。

特色农产品培植让村民收入更多元  视觉中国/供图

2015年,岚皋县民主镇的小伙子龚海涛看中香椿的市场空间,于是决定返乡创业。但由于缺乏香椿种植经验,龚海涛前期走了不少弯路,投入的400多万元几乎全部亏空。

吃一堑长一智,龚海涛在跌跌撞撞中意识到:要想种好香椿,必须先要沉下心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哪里有培训学习的机会,龚海涛总是第一时间报名,几年间他参加了各级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陕西省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等各种层次的培训。

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哪儿,农业技术培训支持就送到哪儿。针对不同类型乡村本土人才,岚皋县农业农村局和林业局分门别类制定培训计划,通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选派科技特派员到田间授课、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畅通本土人才交流、学习渠道。

岚皋县依托科技特派团下派103名县级科技特派员,在田间地头开展产业技术培训23场次,培训853人次,组织村集体经济管理人才146人到杨凌观摩学习,新培养高素质农民132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5期1643人。

短短几年时间,龚海涛从一个香椿种植经营管理的“门外汉”蜕变成了一个“土专家”。

2017年底,龚海涛成立了以香椿芽综合开发与销售为主的岚皋县辰信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他的发展思路也得到村、镇和林业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并纳入退耕还林项目积极推进香椿产业基地建设。

2019年,岚皋县林业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辰信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政企校”合作模式,成立了岚皋县秦巴红富硒有机香椿科研所。该科研所主要开展香椿品种培育、管护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由此大大提升了岚皋县香椿产业的科技水平。

目前,龚海涛的公司已建成香椿大田园区1380亩和育苗基地360亩,产业辐射带动1200多户、3800余人,年产值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

乡村工匠“游”进县级人才池

篾匠、铁匠、木匠……曾几何时,我们生活的镇街上随处可见这些手工艺人。他们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劳动的工具、日常生活用具等大多出自他们之手。

随着机械化的迅速推进和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流水线上生产的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涌入我们的生活,传统手工业逐渐失去市场,这些手工艺人也在我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

但除去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传统手工艺制品中还凝结着中华民族民俗文化,近些年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的热衷与追逐,高水平的手工艺人越来越被重视。

岚皋县城关镇的周春美从未想过,有一天她能跟“人才”这个词扯上关系。

今年54岁的周春美编藤椅的工龄已有36年,初中毕业后她便进入了一个集体工厂编藤椅,工厂倒闭之后她回到家中继续编藤椅养家。

编藤椅的藤条产自秦巴山,周春美介绍说:“陕南秦巴山区气候温润,这种长在海拔1800米以上高山上的青藤柔韧细腻,经过蒸煮、剥皮、漂白、烘干后就是上好的编织藤椅的材料。”

周春美技术精湛,五个半小时就能编一把藤椅,一把能挣60元工钱。周春美从一个人在家里编,到带动一些有意愿的家庭妇女一起编,再到创建岚皋县东兴藤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帮助到1000余名农户就业增收,还无形中将岚皋县这一传统手工艺传承了下来。

东兴藤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20余人,年收入130余万元,吸收了蜀、湘、粤等省先进藤编工艺的陕南藤编产品远销东北等地。

周春美也因其对县域经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入选岚皋县人才库。

岚皋县以镇为摸排单位,全面摸清有技能和特长的农村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者以及在当地有声望的“田秀才”“土专家”底数。

根据各类乡土人才行业、专业和特长等,将其划分为经营能手、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等三大类纳入人才库,构建全面系统的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目前岚皋县评选入库乡土人才998人。

当好本土人才的“勤务员”

近年来,该县持续加大基层人才项目优先支持力度,探索“乡土人才+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支持乡土人才领办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在土地承包流转、良种供应、技术培训、小额贷款农业产业化项目、合作社培育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保险、产业扶持方面给予倾斜,不断激发人才发展潜力。

每天天刚蒙蒙亮,蔺河镇的“养牛达人”陈景田就忙活起来:喂牛、割草、配饲料,不定时还要穿插进行宰牛、卖牛这些活计,如此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一干就是十年。

“刚开始因为经验不足、资金短缺,一年忙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陈景田说,创业之初她也遭遇过“寒冬”,直到2016年终于迎来了转机。岚皋县妇联和蔺河镇的干部来考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动为陈景田的养殖场做了担保。陈景田因此获得政府创业贷款60万元,岚皋县景田养殖有限公司成功注册,养殖场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之路。

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收购牧草、免费配种、养殖指导等多种方式,景田养殖有限公司带动养牛户35户,2022年共出栏200多头牛,收入300多万元。

近年来,岚皋县农林牧渔业产值连年增长,魔芋、蔬菜、畜牧、茶叶和中药材等五大产业有力支撑全县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为了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岚皋县还出台了《关于鼓励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三转到镇、任职在村”助力乡村振兴暂行办法》,建立“一村选育一名职业经理人、培育一名带动型乡土人才、选派一名专业技术指导员、培育一名年轻后备干部、回引一名返乡大学生”的扶持培养机制,鼓励引导本土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本文首发于陕西人才公众号)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