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19期 / 正文

用文化建设助力科普事业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10-20 16:33 作者:张传时 刘琳 赵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为科协系统事业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科协系统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题,推进科学文化建设,推动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刻理解文化自信

从价值层面理解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在中西方价值理念和文化思想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文化自信能够为价值观自信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并凝聚更多的社会共识,让社会各个阶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形成更加内在的认同。当自身的文化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以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方式展现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时,它的价值理念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与认同,也就能够团结更多的人融入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化强国的新时代,更需要通过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从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现场,学生观看机器人表演  新华社/供图

从历史范畴理解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魅力和显著优势在于,既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也没有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脉”。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精神,最根本的内容是根植于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中的根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世界维度理解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这不光要求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更要求我们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想价值、精神世界展示出来,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认识理解过程中,我们要把文化的本质内涵和表现形式区分开来,同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善于把二者融合起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形态,深化我们对中华文化本质内涵的认识,同时善于向外交流,让外国人了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价值理念。通过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真正让文明交流互鉴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科学文化建设的支撑力

科学文化是孕育和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科学文化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由科学共同体创造、继承并被社会公众认可与遵守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和制度体系。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走向强盛的大变革时代,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充分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基本路径。虽然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但其中一条清晰脉络就是,科技始终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科学文化一直都是孕育和推进科技革命的强大力量。建设科学文化,不仅是为科学共同体的行为活动建立规范的科学体制,并逐步形成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沃土,更重要的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公众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增强公民利用科学认知、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位于西安市的陕西考古博物馆,一名小游客凝视蓝田人复原像  李一博/摄

基于文化自信的科学文化更具中国特色。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与此同时,文化自信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力量,对于科学文化的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中国科学文化有着无法剥离的文化底色,比如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命体悟的中国传统,强调注重整体、综合、辩证等思维方式。同时,中国科学文化因其烙有民族近代史的深深伤痕,反而铸就其独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淬炼出除了具有共性的理性精神、民主思想和自由观念,还锻造了极其深沉的集体感受、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这是中国科学文化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是基于人类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交流碰撞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建设是内外兼修的过程。科学文化建设需要引导社会人群主动融入。在多群体有效协同、一体推进科学文化建设的战术下,要制定实施低门槛政策,吸纳更多的社会主体进入科学文化公益事业和经营性产业领域,发展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科学文化建设需要挖掘本土文化主动培育。要使科学的核心精神融入当前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培育在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广泛渗透;科学文化建设需要转变目标注重能力提升。科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应当从向公众提供知识补给向提升公民能力应用转变,充分激活民众亲近科学的自觉性和自发性,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供理想条件和社会氛围。

通过科学文化建设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科学文化建设是现代科普工作的新方向。当前,科普工作有以下几个主要方向:一是深入挖掘科普资源,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公共科学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与各单位、各部门的“大联合、大协作”,注重借势借力,推动科技、文化、传播领域跨界融合;三是创新科学传播模式,发展科技文化传播产业,利用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创新科普教育手段。对于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而言,从“知识补给”向“能力建设”的转变是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因此,科学文化建设应当视为当代科普工作的新出发点,也是未来科普工作的新目标。

科普工作者需要透彻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作为科学文化建设的力行者、传播者,科普工作者必须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从起源到发展以及界定中的诸多内涵。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极高的生产力效应,但更加体现科学价值的,是科学在不断地纠错中前进发展,并乐于接受批判,接受挑战的精神引领。科学的这种价值观,正是扎根于科学文化之中的,科学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求我们充分形成学习科学知识,采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风气,更要求我们学习科学求真求善求美的终极理念和反思批判的价值观。科学文化建设与科普工作的内核其实是一致的,全面认识科学文化的价值,是科普工作者全面提升科普工作、促进科学素养跨越式提升的基本要求。

用科学文化建设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科学文化建设,不仅在过程上和科普工作是一致的,在效果上也更有助于丰富科普的内容范围和长效性。要拓展“科学”的范围,将博物学知识纳入进来。陕西是历史文化名省,西安更是“博物馆之城”,三秦大地上物产丰富,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十分丰厚。在做科普工作时,应当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优势,使大众以本地元素为认识科学的窗口,并以此让大众对科学概念范围的理解得以有效地扩展;要深化“科学”的内涵,在科普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科学精神和理念,让更多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走出去,同时也提供让大众走出去的机会平台,可以考虑对接部分适合的企业、研究机构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对公众选择性的开放和交流;要回应“科学”的问题,及时在科学公共事件中发声。科学文化建设要抓住时效性宣传科学话题,针对性地、分类别地建设宣传材料库,拓展地方科普全媒体传播矩阵,面向公众关切的问题迅速更新内容并及时发布信息,让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的科学知识,提高其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进入新时代,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更高标准的“四服务”水平,不仅要求我们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更要我们转换思路、提升自身对科学和科学文化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服务科普工作,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