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下简称“四链”融合),是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通道,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我们要深入研究“四链”融合的深刻内涵、内在机理和实践要求,加快构建高度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四链”融合之“需”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塑造新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
培育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现在,科技竞争已成为国与国、企业与企业竞争的焦点。培育未来发展和竞争新优势,关键要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要想成为高水平的生产力,既要不断取得前沿突破,更要快速实现成果转化。其中,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供给和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四链”融合,是从顶层设计层面,将科技产业资金人才等四大要素集聚在一起,打通“科研—创新—中试—生产”通道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赛道,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构筑我国在全球新一轮发展中的竞争新优势。
西安光机所创新科技转化项目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陷入“长期性停滞”,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减弱;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动能正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更加需要依靠自身内生动力来推动发展,因此,必须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四链”融合,将改变我国部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对“分离”的现象,构建“科学+技术+产业”的闭环创新生态,聚力破解各类“卡脖子”问题,从底层逻辑上重塑我国经济运行模式,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连接通道,确立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四链”融合,实质上是要解决各类科技活动中的“孤岛现象”,比如,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人才培养脱离需求、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等等。通过构建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共享互促的创新生态系统,拉动科技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从而加快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对陕西来讲,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有着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大省,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如何将科教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是亟需破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四链”融合,为陕西发挥科教优势、突破瓶颈制约、加快高质量发展、争做西部示范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方法路径。
“四链”融合之“义”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量产、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由于不同环节需要匹配相应形态的要素,于是便形成了“要素链”。在众多“要素链”中,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是四个最关键的链条。
创新链是从创新的起点开始,经历多个环节,直至实现商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设计开发、试制改进、生产销售、产业化扩散等多个环节,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用户等多个主体,产出科学原理、论文、专利等不同形态的创新成果。
工程师对无人驾驶叉车进行编程调试
产业链是企业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聚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形成的产业链条。产业链的核心是产业,主体是企业,纽带是分工与合作,产出成果是产品、商品和服务等,是经济价值的直接创造者。
资金链是整个产业各个环节获取资金支持的链条。资金类型包括政府科研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资本、银行信贷以及资本市场等,主要是满足创新和生产各个环节不同的资金需求。
人才链是在科研、生产等各个环节所需的人才链条。从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历程看,人才链包括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技术经理人、高端工程师、硬科技企业家、硬科技投资家、产业工人、科技服务人才等,分别承担着不同环节的特定任务。
“四链”融合实质上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相关服务机构等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形态的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在各个环节有序集聚,形成互联互融的良性循环,促进知识系统和经济系统生产与再生产,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链”融合之“理”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中,创新链是动力,产业链是落脚点,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关键要素。创新链与产业链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牵引下互融互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资金链、人才链,最终实现“四链”全生命周期的深度融合。
科学的融合机理。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从存在问题出发,经过“产业需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学技术突破”三个关键环节,实现核心技术和科学原理突破,以创新技术满足产业链需求。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从认知需求出发,经过“科学原理发现与验证—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三个关键环节,将科学原理转化为新的产品或服务。三是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匹配资金链人才链。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点和需求,匹配相应类型的人才和资金,确保创新链和产业链顺利完成全生命周期历程。
鲜明的融合特征。一是目标追求一致。“四链”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共同的目标追求,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否则很难实现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二是各链要素完备。各链条要分别建立覆盖各类需求的要素体系,如果链条要素自身存在断点和不足,将会影响“四链”融合的整体效果。比如,资金链就要围绕科技创新全周期需要,提供“科研财政资金—早期耐心资本—风险投资—产业资本—资本市场—银行金融”等各类形态的资本供给,资本之间要形成相互接力的衔接机制,资本供给规模要能满足不同环节需求。三是融通机制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分属不同的子系统,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考核机制,实现运行方式、价值评判、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四链”融合之“结”
目前,我国“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不够完善,全生命周期的融合体系未完全形成,各环节融合过程中要素“错配”的现象比较突出,链条“断点”时有发生,制约了各环节的深度融合。
“四链”目标追求比较分散。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牵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沿着各自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分散运行。目前,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创新链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目标是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链则主要面向经济主战场,主要目标是追求效益和利润。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资金链,主要目标是确保金融安全和资本增值,以创新链和产业链为核心的资金配置导向还未全面形成,金融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的比重不高。以各类人才培养机构为代表的人才链,主要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输送相应人才,服务创新链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四链”在目标追求上尚未达到高度一致、深度聚合。
创新链、产业链两条主链融合不深。“四链”融合中,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是核心和关键。目前,创新链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对标欧美最新研究成果的“跟随式”研究为主,形成的创新突破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产业链主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创新成果以购买为主,没有形成自主研发体系。在此背景下,创新链与产业链分别沿着各自逻辑演进,供需“脱钩”比较突出,创新链的“早夭”和产业链“缺根”现象并存,创新链难以源源不断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业链也难以持续牵引科研攻关。
资金链、人才链两条支撑链链条不完善。资金链、人才链是“四链”融合的要素支撑,但由于创新链和产业链两条“主链”融合不够,资金链、人才链缺少孕育全链条要素体系的动力和环境,对于创新链、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具体讲,在资金链方面,金融机构热衷于扶持资源垄断型企业、收益快的短线企业,对周期长、风险高的科技产业缺乏耐心和兴趣。人才链方面,人才培育体系不够健全,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培育出大批具有自主探索精神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发展硬科技产业所需的卓越工程师队伍。这些链条的断点,反过来又成为制约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瓶颈。
“四链”融合之“路”
推进“四链”融合,需要把握内在机理,聚焦重点难点,集中用力,系统施治,不断提升“融”的质量、“合”的水平。
形成高度一致目标导向。一方面,推动“四链”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集聚,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新领域新赛道培育为纽带,推动“四链”形成一致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另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上构建“四链”融合的协同机制,推动“四链”形成互联互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运行机制等,努力从源头上实现同频共振。
建好融合总平台和合作平台。在国家层面设立牵头抓总机构,统筹破解“四链”融合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各区域搭建“四链”融合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支持政产学研资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举办由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教育家等参与的“月光论坛”,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技术演化趋势、“四链”融合路径、人才培养等开展研讨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培育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并以此为纽带,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支持,在微观层面推进“四链”深度融合。
推动“四链”补链、强链。全面梳理“四链”的短板和弱项,大力实施补链、强链。一方面,加快构建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四链”培育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精准产出和供给各种要素;另一方面,集中力量精准补位,推动“四链”形成要素完备的全链条体系。比如,在创新链方面,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链体系;在资金链方面,加快构建“财政科研+概念验证基金+早期成果转化基金+风险投资+产业资本+资本市场+银行科技金融”的资金链条;在人才链方面,加快培育“高水平科研人才+技术型干部+战略科学家+科技帅才+科技企业家+硬科技投资家+技术经理人+卓越工程师”的人才链条体系。
健全深度互融机制。聚焦“四链”融合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立健全协调一致的价值评判、风险把控、考核评价和成果共享机制,从体制机制层面打通融合的壁垒,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比如,在资金链方面,打破金融供给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壁垒,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的金融供给体系;在人才链方面,深化教育改革,建立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规律的人才培育体系和机制。
(作者系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