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对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作出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人才优势厚植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以人才发展赢得机遇、赢得竞争、赢得未来。
形势之需、时代之需、发展之需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是人才中心的最高层级,是世界范围内人才发展极核区,是国际化人才的集散中心。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全球创新版图、经济结构加快重构,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只有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抢抓科技革命先机,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科研人员巡检机房设备 新华社/供图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但也要看到,我国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创新指数排在全球第11位;《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表明,我国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在第36位;从指标构成看,主要是在吸引和用好人才、职业技术技能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对于广聚各方英才、加速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会发挥重要而显著的推动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五个科学和人才中心。总结梳理各国科学和人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科技创新是人才聚集的引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是人才的主战场;创新的人才推动创新的事业,创新的事业吸引创新的人才,两者相伴相生、相互促进。在近代科学崛起初期,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往往因有利的外部或内部因素兴起,随后在一些杰出科学家带领下,科技创新事业逐渐发展到高峰,比如,英国的牛顿、虎克,法国的拉格朗日、拉瓦锡,意大利的哥白尼、伽利略,等等。随着现代工业加速发展,密集的科研创新活动、领先的产业优势会对高端人才产生巨大吸引力,而高端人才的汇聚又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一方面,经济繁荣能够保证足够的科研投入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近现代的美国,科技的崛起无不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会形成对科技的更高需求,进而拉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研究表明,美国科技创新的动力构成中,市场需求拉动占47%,生产需求拉动占31%,需求拉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火种。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土壤。从科技发展史看,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掀起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使科学思想得到广泛普及;17—18世纪兴起的启蒙运动以及法国革命造就的“黄金时代”,推动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这种精神的内涵,包括创新高于一切、敢于和善于分割、明了实用的数学计算、一维线形逻辑、不盲目崇拜权威的批判思维,等等,在其激发下,诞生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科学家和杰出科技成果,引领推动了历次科技革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一同进行科研攻关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是当前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关键。19世纪的德国,既重视科学研究,又重视科技成果应用,这使其很快就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反之,18世纪的法国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由于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导致其最终被德国超越。20世纪初以来的美国,不仅重视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还大量引进各类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同时在硅谷产业区周边聚集了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工业支持科学、科学反哺工业”的良性循环,使其持续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科学的体制机制,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科研环境,能够充分激发科学家创新的内生动力。在这方面,美国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大力支持目标导向型和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这让美国长期维持了科技优势。再比如,通过继承、改进欧洲的教育制度,建立完善的研究型大学体系,成立联邦研究机构、工业实验室、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的基金会,构建完备的科研发展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卓越人才,等等。
努力打造更多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各方资源,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共享,加快建设更多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推进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结合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自贸试验区、高新区、示范区等功能区建设,梯次推进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使其率先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使其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二梯队。系统谋划城市群创新人才集聚、协同、开放和智能发展,向要素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区域协同发展要活力,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业态培育,开展人才政策改革试点,努力打造国家人才示范区。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一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把人才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充分释放才华和能量。坚决破除“四唯”现象,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强大合力。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一是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遴选战略科学家;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二是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组织全链条、跨部门协同攻关,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大胆选拔使用优秀科技人才,形成科技领军人才成长梯队,着力实现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发挥高校学科综合性优势,着力培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完善产学研联合协同攻关体制机制。三是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将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向青年人才倾斜,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担纲领衔科研项目的比例;更加关心关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切实帮助解决他们在事业发展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四是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卓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水平向高端迈进。深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
培育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和渠道,提高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支持更多科技人才走出国门,开展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