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杨琨心中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乡村学校的语文教学也能走在中国教育的前列;有一天,乡村学校的老师也能创造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有一天,乡村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同步时代的优质教育。
“要想实现‘有一天’,必须努力每一天。”杨琨说,育人者先立己,是乡村教育的大课题。
近些年来,咸阳市将教师骨干滴灌培养成党员,再历练成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滴灌培养”;让城市名校与偏远农村学校“结亲”,让党员教师和困难学生结对帮扶;最大限度用好名师工作室和“青蓝工程”,发挥传帮带作用,用好一个人,激活一学科,带动一批人。
“检验中小学党建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看基层党组织能否引导党员教师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共咸阳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咸阳市教育局局长丁收卫说。
要想激活一池水,就要有一名敢于搅动春水的人
1998年,杨琨从师范学校毕业,怀着满腔的热情奔赴自己的第一方讲台,在偏远的乡村小学手执三寸粉笔甘当人梯,还要根据学校需要随时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身负多重角色,既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填补留守儿童缺失的爱。
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人民图片/供图
同样出身农村的杨琨深知,每一个农村孩子的背后,都系着一个渴望脱贫奔小康的家庭,系着乡土中国的未来。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农村,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趋势,解决农村孩子的成才困境是何其迫切。
过去几十年,三原县塬区乡镇学校语文教学质量滞后不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这些困境让杨琨忧心忡忡。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如何让语文教育回归本真更好地发挥基础性育人功能?杨琨不断地在心中思忖,在课堂上摸索。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杨琨个人如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也还是没有办法像城里的老师那样,经常性地参加高水平的集体教研交流活动。在全校只有几个老师的小学校,一门学科只有一两名教师,集体做教研共同提高无从谈起。这样的困惑也同样存在于其他乡村教师中。
杨琨联系周边几所乡村学校的语文老师,开始尝试定期做集体教研。几位乡村语文老师率先在自己的课堂上探索着,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带动周边更多的同行加入。
2016年,“三原县西塬语文教学联盟”正式成立,杨琨名师工作室也开始发挥作用,尽快缩小城乡间、地区间学科的差距,打造乡村品质学校,促进农村语文教学的自我发展与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农村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她们的初心。
杨琨带领老师们以主题鲜明的专题讲座和课例展示的方式研讨语文,以读书沙龙的方式“同读一本书”,潜心研究专业理论,学名师、访名校……几年来,联盟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多次位于全县前列,有多名教师获得了省、市、县级教学能手称号。
2018年,三原县中小学全面使用部编语文教材之后,古诗词的比例大幅增加。为了给全县语文教师提供专业精准的教学资料,杨琨又联合全县十几所学校,80多位一线语文教师进行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文本解读。经过潜心钻研、静心撰写,她们编写出24万余字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文本解读》,并在三原县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因为在教学业务上的突出表现,2020年杨琨被发展成一名共产党员,也走上管理岗位,担任三原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第二年,杨琨被评为陕西省第七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又成立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带动全县语文学科发展。
“用好一个人,激活一学科,带动一批人,将教师骨干滴灌培养成党员,再历练成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会形成正面效应,是对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也是对教育整体提升的最佳方式。”三原县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王军说,杨琨的25年从教经历,正是三原县把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把优秀党员培养成为学校管理骨干的典型代表。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老师,你今天好漂亮啊,哪哪都好美!”
这是咸阳市道北小学党员名师团队送教永寿县上邑中心小学时,一节精彩纷呈的习作课后,有小女生跑到讲台上,抱住李娜老师脱口而出的话,引得在场所有老师笑出声来。
这位相貌平平的老师,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称赞她,霎时眼角溢出泪水。大家都明白,这句不那么熨帖的称赞是孩子发自肺腑的喜爱和认可。李娜老师用多媒体设备结合希沃白板的各种新功能,让孩子们上了一节跟平时完全不一样的课。在场的很多老师至今对那天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印象深刻。
这样的结对送教活动,咸阳已坚持13年。从2010年春季开始,咸阳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强强交流、以强扶弱”结对交流帮扶活动。
强校帮助薄弱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日常工作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双方学校还定期互派管理人员、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管理、教学方面的交流。
帮扶活动所需的经费,被咸阳市财政列入预算给予保证。对于派出去挂职、交流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既保证其享受派出学校在职期间同等待遇,又在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咸阳市还把中小学、幼儿园结对交流帮扶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不定期进行督查。
“送教下乡为边远乡校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增进城乡教师的相互学习,既可以让送教老师从中得到历练,又使听课教师从中受到教益,实现互惠双赢。”咸阳市道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智敏说。
“结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学校送课堂、送教具到偏远学校。2017年,咸阳在全市开展“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在全市教师与贫困学生间搭建结对帮扶体系。
张力已担任咸阳市渭城区道北小学教学副校长职务多年,但身为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她依旧放不下那一方已经站了30余年的讲台,坚持带班上课。
班里有个学生王小龙(化名),聪明、活泼,但自制力差、上课捣乱、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在结对帮扶中年轻老师都不敢选他,张力却主动选择了小龙。
一次次家访后,张力才找到了问题根源。孩子父亲忙于工作,妈妈爱打麻将,孩子放学后经常在麻将声中写作业。张力多次与其母亲沟通,建议她到学校听课、和孩子一起学习,并且教给她辅导方法。同时,张力还让班长和王小龙结为互助对子,学习上答疑解惑、活动中相互督促。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从教30多年,张力深刻认同,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王小龙跑步快,张力就让他担任班级跑步小组组长。在她的悉心培养和耐心鼓励下,校运动会上,王小龙带领同学们多次包揽各项比赛的冠亚军。一个学期里,王小龙找回了自信,成绩逐步提高,他的妈妈也渐渐改掉了好玩的习惯,从牌场回到了家里。
“张老师点亮了我曾经灰暗的成长环境,也暖化了我当时麻木摆烂的心,这样的师恩一辈子都忘不了。”如今,王小龙已毕业多年,但依旧经常和妈妈一起回学校来看张力老师。
想给学生一杯水,为师者先要有一桶水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2020年陕西省教学能手名单上,黄继花内心升腾起的更多是感谢。要不是三原县东关中心小学党员特级教师郑亚惠的坚持,她肯定早已弃赛。
刚报名完不久,黄继花的腿就摔骨折了,在家休养时,她内心干着急,“赛前磨不了课,怎么可能成功?”只好默默做出了放弃的决定,等来年腿好了再战。
秦都区天王学校升国旗仪式
微信里,郑亚惠发来帮她规划好的备赛方案,黄继花满是感动,但还是表明自己今年打算放弃。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天放学后,自家的门铃响起,门外站着的正是郑亚惠老师。郑老师不光打消她的顾虑,还承诺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让她全力备战。
考虑到黄继花腿脚不便利,郑亚惠一趟趟不厌其烦地上门来给她磨课。在线上,郑亚惠名师工作室的微信群也持续更新着郑老师对所有徒弟的网课点评和她的教学经验总结。
那一年,三原县小学数学组总共推荐五人参赛,其中四人都是郑亚惠带出来的徒弟。黄继花这才明白,全县教育系统力推“青蓝工程”的良苦用心,让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带动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郑老师在身体力行,她们这些徒弟更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
比赛那天,被爱人背进考场的黄继花完成了一场漂亮的赛教,也给在场的许多评委和参赛者留下深刻印象。
“人常说,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拥有一桶水,我要给为师者一瓶水,那么我自已要有一缸水甚至更多。”陕西省特级教师郑亚惠从教近30年来,先学习再引领,是她始终坚持的原则,一个小时的讲座,她往往要花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
在郑亚惠心里,自己能成为省级特级教师,又成立名师工作室,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栽培,所以她身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想在退休前尽可能多地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们。
“我可能不是好妈妈,也不是好妻子、好女儿,但我却不允许自己不是好老师。只有我们老师向下扎根,学生方能向上成林。”就是这份责任,让她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宁愿舍下对自己孩子的陪伴,也要坚持去淳化、彬县送教。已经上大学的女儿,至今对妈妈在她最需要关心的时候总是忙于学生的事情而耿耿于怀。父母同时生病住院时,她只能在为其他老师磨课的间隙打个电话,父母虽然体谅她,但她心里却积攒了太多愧疚。
曾经有基层学校校长感慨,基层学校想培养出一个好老师还能把人留下是何其之难。看到好苗子着重培养,可一有荣誉加身,好苗子往往就留不住了,被虹吸到大城市的好学校。
身教胜于言传,青蓝相继,是专业的传授,是信仰的传承,也是精神的传递。三原县大程镇东周小学教师周小娟在跟着郑亚惠磨课几个月后,终于也拿到了“陕西省教学能手”的称号和高级教师的职称。对于一个乡村学校的老师来说,这些荣誉何其难得。
“这下你就可以拿着这些荣誉证书去县里、市里找更好的工作了。”这样的话周小娟听到不少,但她却没有接受任何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因为榜样在前,她终究放不下这些村里的孩子,放不下这片成就了她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