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学历、背景、工作经历……府谷县在配备党员联产责任包抓工作队时,针对不同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像配备党政干部班子一样,讲究“结构”,注重实操能力。
为了有效解决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项目不精准、经营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府谷县推行党员联产包抓责任制,通过组织动员全县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中既懂党务又懂经济、既能管理好产业又能经营好项目的党员,组成包抓工作团队,分批次联系包抓全县172个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难题,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目前,首批19个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已配备包抓工作队。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35%。
拖了13年的难题有了结果
三面环水的段寨村生态环境优越,树木繁盛,高标准农田面积大。
2022年5月,府谷县发科局节能中心副主任王高峰和同事顺着沿黄公路一路向北,来到了黄甫镇段寨村,开展党员联产包抓责任制的工作。
农民在田间将采摘的西瓜装车 新华社/供图
党员联产包抓队刚到村里调研产业发展,就有群众提出,村里有部分土地,因历史遗留问题栽植了树苗,不但无法耕种,也不能出租。这几年这片地一分钱收益也没有,询问党员联产包抓队能不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要想清理这些树苗,并恢复到可耕种水平,每亩得花3000元,平均每户群众都有三亩多树苗需要清理,这笔费用他们拿不出来。”王高峰说。
很快,联产包抓队向县林业局咨询相关政策之后,拿出改造方案,按照政策和规划,将方案汇报镇党委,争取治理土地非粮化项目资金,用于清理这片树苗。
挖树只是第一步,好好的树苗,直接抛弃太过浪费。听说松树可以制成生物燃料,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因为不能燃烧散煤,积累了不少经验。王高峰与村党支部书记段宏园带着村“两委”班子一起去调研,每吨松树制成生物质燃料能卖到1300元。
为了更稳妥地推行这项工作,段寨村先后召开了三次村民大会。群众最担心的是销路,他们担心万一这些树制成的燃料卖不出去,钱没了,树也没了。段宏园和王高峰给群众算了笔账:这些年每亩地损失的租金已有数万元,把树制成生物质燃料,不但能腾挪出土地,还能产生效益。
村民王瑞光心动了,他家种了十几亩松树,前些年听人说挖两亩地就得花7000元,这次他带头响应:“你能给我把树清理了,我就念你好。”很快,170户村民也参与进来,四台挖掘机同时推进,1260亩树苗陆续被清理。
包抓队会同镇上向县乡村振兴局争取了220万元建设燃料加工厂,预计今年秋季投产,年产能1.5万吨。“我们考察这个项目是可行的,又追加了150万元投资,不但能消化这1000多亩的树苗,还能把秸秆等作为燃料。”王高峰说,这个项目已经被榆林市列为“太阳能+生物质”清洁取暖示范项目配套项目。
府谷县经过散煤治理,以企业、企事业单位为示范,进行煤改电、煤改气,鼓励大伙使用清洁能源取暖。王高峰说,生物质燃料每吨定价1000元,今年预计销售额800万元,利润200万元。
土地腾挪出之后,包抓队又计划帮助段寨村申请项目资金,平整村里大平小不平的土地,建设宽幅梯田,实现全村机械化耕地作业。
在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开办过程中,党员联产责任包抓队中的助办员负责协助村党组织办理项目策划、申报、登记等事项,在村党支部书记段宏园看来,像挖走树苗腾挪土地这样的项目,他们也设想并开会讨论过,但是挪走树苗成本太大,再加上树苗挪走后如何合理使用等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包抓队的到来,给他们打开了发展的思路。
包抓队还引导村里与县国土局合作,编制段寨村的国土空间规划,为下一步产业发展预留出空间。段寨将依托在府谷县独有的知青文化和长寿文化,开发旅游观光、教育研学项目。
“段寨所在的黄甫镇已经纳入省级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范围,这是府谷县未来发展的主战场,段寨就能成为高新区的后勤保障基地,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休闲娱乐的服务。”王高峰说,按照规划,段寨村已经预留出一部分土地,用作农产品的深加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协办、协管、协销
与王高峰不同,府谷县自然资源局干部赵艳一直在包抓的古城镇沙圪坨村任第一书记,和她一起驻村工作的还有郭永贤、王磊两位同事。
从县城出发到沙圪坨村,要走80公里路才能到达,这个县城最北端的脱贫村拥有1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359人,常住人口却只有200人左右。
沙圪坨村村民领取经济联合社分红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沙圪坨村的产业日渐丰富,建成了湖羊厂、豆制品加工厂、醋厂,但是经济效益始终未能达到预期。
“县委组织部对我们党员联产包抓责任制的要求是到村上助办、助管、助销,在沙圪坨,我们后两项工作更为突出。”赵艳说,经过调研,包抓队发现村里虽然有产业基础也有项目实施,但是因为管理模式不合理,导致经济效益不突出。
2018年,徐沙梁村和沙圪坨村合并后,全村13个自然村变为村民小组,成立了1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然而这一模式在实际监管中存在疏漏,以湖羊厂为例,建厂时五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各自承包一个羊场,按照三年承包期向沙圪坨村合作社缴纳承包费,要求保证承包期湖羊数量不能减少,但是由于各小组监管程度不一,有的村民对扶贫资产认知不够,把羊分了。
为了加强监管,2022年初,沙圪坨村陆续撤销了五个湖羊股份经济合作社,把各湖羊厂的羊收回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所有。
改革之后重新划定分红比例,无论是湖羊厂还是醋厂,分红与收益由全体村民共享。
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党员驻村,协助村党组织优化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消除闲置产业,让村集体经济焕发新的活力,促进产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正是包抓队发挥的助管作用。
赵艳联产包抓沙圪坨村后,县自然资源局的领导和同事也时常打来电话询问有没有困难?深思熟虑之后,赵艳开了口,“个人生活的困难都能解决,能不能帮忙卖卖醋。”
村里的醋厂是2018年建成的,此前年产一二万斤,售价每斤五元,销售额刚刚保住成本,利润很低。
包抓队帮助村里申请资金40万元升级生产线,从设备、质量上严格把控,邀请县里能人杜军民承包生产、销售,并帮助醋厂申请了商标“味之缘”。
一开始,赵艳建议醋厂开足马力生产,最好能年产7万斤,价格也可以从每斤五元提高到七元,村里的人以为她在开玩笑,“怎可能了嘛?沙圪坨村的醋从来没有卖过这么多!”
在赵艳和同事的努力下,第一批消费扶贫的醋卖出3万元。赶上过年,他们联系的企业一次性又买了5万元的醋。
今年醋厂首次分红13.1万元,周伙盘组的组长马文艺一家分红2000多元,老马激动地说,“原先醋厂不挣钱,醋都吃不上一口,现在还能享受分红,真是没想到!”
今年夏天,村里商议醋厂升级改造要追加投资,村民们都很赞成,“听工作队的!”
“团队式”驻村
王高峰驻村前就有十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又曾担任过县发科局办公室主任,协调能力强,由他担任队长,牵头项目策划、调研、立项、审批。
和王高峰一起驻村的还有局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昌胜,发挥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优势,局价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利刚因为有发科局农口工作经验,熟悉农业、林业、水利等方面政策,发挥争取资金和品牌推广优势,作为助销员,他要帮助村党组织分析经济形势、研判市场、包装产品、推介宣传,尽最大努力让村集体经济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占领市场。
2020年,段寨村就成立了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对全村的农产品实行包销,通过将荞麦打成荞麦面,黄芥制成黄芥油等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平均每年生产两到三个月,销售额13万元。
乡镇成立经济联合总社,统购统销全镇的农特产品,并申请“金皇甫”商标,目前已经通过SC认证,王昌胜和张利刚也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帮助销售全镇的农特产品。
府谷县在选择党员联产包抓责任制成员构成时,一般由各部门单位先上报名单,再由县委组织部择优选人、派驻合适的干部担任。
具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郭良就因为擅长解决产销难题被派往哈镇硬路塔村任第一书记。
西瓜、小米、鸡猪羊,以往硬路塔村群众的销路都靠自己联系,产业发展的症结在销售难,而运输是影响销售的最大难题。“村党支部活动室距离县城50多公里,如果要从自然村出发就更远,运输难,成本大。”郭良说,同样的货物别人都送到门上了,硬路塔村的才刚出发。
一开始,郭良开上自家的翻斗车帮助群众销售,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开始调研,什么样的农产品能卖上价。
硬路塔村所处位置干旱少雨,其他产业到雨季时不下雨就发展不好,唯独西瓜不受影响。可村里的西瓜原来都是自种自吃,很少销往外地。当过第一书记的郭良有经验,硬路塔村的地利和气候都适合种西瓜,他鼓励大伙增加面积,提高产量。村民半信半疑:“我会种西瓜,你能卖?”
能卖!作为县工贸局工业企业服务中心的副主任,郭良主动对接驻地企业,助销硬路塔村的农特产品,两年销售金额过百万元。
今年,合作社种植豆角、青椒的大棚也挪来种西瓜,硬路塔村的山地西瓜种植面积从原来零散的两三亩增加到80亩。因为上市早,价格好,已经卖了8万多斤。“基本上都定给企业了,后面的西瓜品相不好的就不卖了,不能砸了招牌。”郭良说。
之前群众从农业产业上挣不到钱,自然就对发展不上心。可随着村里产业越来越壮大,府谷县将800亩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工程项目放在硬路塔村,建成后通过手机App或电脑PC端操作进行灌溉,一两人操作可完成800亩土地的灌溉和施肥,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同时,还能实现节水、节肥、增产。
借此契机,村里流转平整土地1200亩,集体流转300亩建设果园,种植了李子、苹果、海红果、桃子等。郭良已经联系好了酒厂,用翻斗车拉上海红果去谈深加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