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15期 / 正文

不务“虚功”

——汉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重实用实效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08-24 17:27 作者:本刊记者 刘甜甜

理论宣讲难以对接群众需求,活动种类繁多却效果欠佳,阵地“高大上”却没有人气,只挂了牌子却没有内容……有一段时间,因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些人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好落实、难以衡量。

安康市汉滨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软硬件建设中,突出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注重资源整合、协同联动,有效解决了阵地不足、志愿服务力量不足、活动次数有限、受益群众有限等问题。

一年多来,汉滨区共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个、实践所27个、实践站387个、实践点506个,培育志愿者队伍8.9万人。

依托这些阵地和力量,汉滨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服务中心大局的同时,满足了群众的差异化需求。

重实用,不搞“理论上墙”

付家河自北向南流,蜿蜒盘旋在汉滨区的大山里,沿途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山里的村庄、道路、人家都依偎在河的两岸,生生不息。

茨沟镇位于付家河上游,山溪泉水滋润下,这里细腻嫩滑的豆腐、浓郁芬芳的清酒闻名古今。钟灵毓秀的环境更是孕育了花鼓戏、小场子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

第31页-12(1).jpg

爱心义诊志愿服务活动

2022年12月30日,茨沟镇像一个妆扮了很久的姑娘一样,自信且大方地向世人展示着自己。新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选中了西沟村,现场的热闹景象通过网络直播传向全球。

演出地点确定在茨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是一个多功能文化广场。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旅游接待中心、志愿者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其日常服务范围包括一个社区、两个村的2000多人,是全镇文化活动的核心区域。

整场活动包括许多板块,文艺演出、农特产品展示销售、部门政策宣传、企业招工等,满足村民多种需求。

30日一大早,来自全省各地的演员团队准时到达茨沟镇,他们要经过两个小时彩排,才能顺利进入下午两点的正式演出。安排节目、统筹人员,这不得好几天?更何况,对于一个乡镇来说,不仅要“搭台子”,还要“唱戏”,茨沟镇党委书记向伟略显担心。

“没想到,整个流程衔接紧密,演出效果超出预期。”向伟说,事后复盘时大家都觉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建设十分关键,所有的日常付出在这一天得到检验。

2022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年底,实现县(市、区、旗)、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以此增强群众的精神力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站所应该怎么建?往常的工作惯例是,修建场馆、把理论搬上墙供人参观学习。汉滨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深知,这种做法不仅投入大、花费多,还无法得到有效使用,被闲置的可能性极大。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怎么开展也需要重新梳理。过去,这类活动可谓是名目繁多。文艺下乡、科技下乡、司法宣传、反诈宣传、医疗宣传……不同的部门各自为阵、单打独斗,“今天你打个电话,明天他打个电话,都要来基层落实任务,经常是群众刚下地又被叫回来。”向伟说,关键问题还有,活动难以对接老百姓真正的需求。

志愿服务力量短缺,且专业性不够、组织程度不够等现象也需要面对。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干部,有的工作大费周章却收效甚微,有的活动看似微小却加重负担,有的服务一直在做却雁过无痕。

“坚决不搞大修大建,要以整合现有资源为主开展工作,阵地要讲究使用率、活动要求实效、志愿服务力量要用实。”汉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荣平说,他们甚至把这个原则明文写入下发的文件中。

经过不断细化,汉滨利用一年时间在三方面不断发力: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

茨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就是阵地共建的成果。最早,文化站在这里单独办公,搬迁社区建成后,党群服务中心落脚。后来,茨沟镇发现,来往的游客从水街、豆腐作坊一路走下来,习惯性在广场歇脚并做旅游咨询,便增设旅游接待中心和农产品展销中心。

借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立的契机,针对“一老一小”的服务功能得到完善。从那以后,社区居民办业务、休闲放松,上班族托付孩子,志愿者开展活动,甚至是游客参与文化活动,在这里都可以实现,这个二层小楼每天都人来人往。

看一个站所的服务好不好,就看他的人气旺不旺。随着阵地共建的开展,许多原来想象不到的,比如农业园区、家族祠堂都被用来做站点,目的就是突出资源整合与共享。

活动共联的对象主要指部门单位,区委宣传部将所有的传统节日、行业部门的节日,还有重大纪念日进行梳理,确定出40多个需要举办活动的节日,每月以清单形式安排出来。部门之间可以自由组合,组团开展活动,每个活动的举办以达到实效为目的,不给部门和乡镇街道增添负担。同时确定“四单制”,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形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队伍共育通过单位联合培育志愿者队伍,达到共同发力的效果。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成效既是润物无声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李娟一家就住在茨沟镇付家河畔,20岁出头外出打工,后来生了二孩便举家返乡生活。刚回来的几年,打牌成了夫妻俩生活的主要内容。

付家河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就建在李娟家不远处,受其吸引,她加入了女子护河志愿服务队,定期和老乡们在河道里巡逻、清扫垃圾。慢慢地,她和老公了解到镇上要建设豆腐小镇的计划,想着抓住机会做点什么。

李娟的丈夫以前做过厨师,山里的食材都是新鲜的,镇上的门面房可以免费使用三年,这么好的机会得抓住。经过筹划,夫妻俩办起了农家乐,专做豆腐宴。

一年多的潜心研究,他们已经能为游客提供30多种与豆腐有关的菜肴,吸引安康市多家知名酒店的厨师前来学习。最重要的是,月均4万元收入给他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求实效,防止“雷大雨小”

2023年“五一”黄金旅游周,汉滨区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6.37万人次,带动消费1.16亿元,保障服务游客满意率100%。相比过去的几年,这组数据令人欣喜。

第32页-13(1).jpg

瀛湖镇响水沟村新时代文明志愿者帮助农民收割水稻  李可可/摄

这背后离不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发力。整个“五一”期间,全区4200名志愿者坚守在39个点位上,给游客送去细致入微的服务。水、药品、充电设备等急需物资,餐饮、住宿等全域旅游方面的咨询,还包括对毛绒玩具产业的宣传……每个走在城区重点景区的游客,每个去到乡镇体验特色游的客人,都会在显眼位置看到汉滨的志愿服务站点。

“往常这个工作主要由文旅部门负责,他们所使用的力量主要是文旅系统的工作人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建立对调动如此大的力量至关重要。”汉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廖代玲说,在每个实践站都会设有八至九个志愿服务队,他们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服务。

汉滨区文广旅游局干部彭玉柱对这种变化感受明显,就主要城区来说,往常服务点位只有三四个,支一张桌子、搭上帐篷、放点宣传页,再从大专院校临时招聘大学生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以凑成一个服务点位。2022年之后的志愿服务,既细致,更专业。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重实效,要助力社会治理、经济发展,这是汉滨区一再强调的建设理念。

在老城街道培新街社区,由培新街和白庙巷相交形成的丁字路,是汉滨区一处众所周知的打卡地,长时间地发展,使这里成为著名的早市和夜市,吸引很多市民慕名而来。

但人们挤在巴掌大的地方,难免怨声载道。曾经,不到200米长的培新街东口长期存在着40多家门店和摊位,再加上两所中学,使这里的交通不堪重负。每天放学时间与夜市出摊时间重合,家长、学生大量涌入,轿车、餐车错综复杂,就连人行走都得见缝插针。

交通堵塞、占道经营、油污乱泼……2022年6月,社区下势要解决这一难题,他们找好场地试图迁移摊位,并协调多个部门促成一次联合执法。没想到的是,大伙长期在培新街摆摊,有了固定的客源和收入来源都不愿离开,“谁砸我饭碗,我就跟谁拼了”,商户情绪激动,联合执法收效甚微,社区陷入两难境地。

社区派出志愿者开始在街头引导,疏导交通、清扫垃圾、监督油污乱倒,看到生意有下滑的,带头进店帮助宣传。同时,宣讲队成员不断上门讲政策、讲道理,律师讲第三方收费的不合理之处,市场监管部门讲食品安全,城管讲占道经营违法之处,社区讲秩序混乱造成的安全隐患……

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两个月,紧接着针对早市的搬迁计划也提上日程,有了上次的经验,社区依旧采取志愿团队“讲、帮、关心”的方式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摊主、店主们终于松口。

冯师傅常年在白庙巷经营搅团生意,但却住在一里地开外的三层楼上。每天,他需要拉着煤气罐、灶具来回穿梭,并把它们从一楼搬上三楼,再从三楼搬到一楼。在开展早市迁址过程中,冯师傅因伤无法出摊,社区便协调找到安全的地方存放灶具,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在整顿前期,老冯可以说是持反对声音最强烈的,现在却是最感谢社区的。”培新街社区党委书记周明华说,老冯康复回来后,带头从白庙巷搬出,在新街口支起摊位。

其实,新街口离白庙巷只需拐一个弯,人流量依旧很大。经过统一设计,摊主只需要在这里租车便可开张,干净整洁的早市比以前生意更好了。几乎同时,社区成立了物业公司将早市接管,改变了以前第三方每月收取350—600元管理费却服务不周全的状况。现在,物业公司只对摊位收取150元的管理费。

“群众多元化的需求考验着基层柔性治理、精细服务的水平,这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采取理性沟通、协同合作等方式服务公共事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目标正是如此。”汉滨区委书记范传斌说。

要长效,从一个人到一个品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汉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正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培育出一个个志愿服务品牌。

每在江面上救一个人,周云康都会告诉被救者一句话:“不希望你多感谢我们,而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也能伸出援手。”

第33页-14(1).jpg

志愿者帮助村民晾晒小麦

汉江自西向东穿过汉滨区,水面宽阔平静,但每年却有很多意外发生。游泳遇到危险的、在岸边玩耍不小心溺水的、生活不如意来寻短见的……2016年,周云康和50多个朋友一起成立汉江救援队,不断创造着更专业、更科学的救人故事。

2019年1月2日,地表温度零下三摄氏度。吴女士和丈夫丁先生在走亲戚的过程中发生口角,返回途中一时想不开,在汉江三桥的方向落水,被水流裹挟而下。

在汉江一桥岸边看到这一幕的丁先生,试图下水拦住妻子。岸边的市民报警的报警,呼救的呼救。中午12点10分,正在吃饭的周云康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有人落水了,你们快来。”

赶到现场,周云康和队友立即下水,汉江水看似平静,江底却坑坑洼洼,救妻心切的丁先生一个不留神就被水流淹没,周云康急忙上前抓起他往上扶。

“我老婆还在对面。”丁先生急吼。

“那边已经有我们的队员在营救了,你放心。”周云康知道,他们必须迅速上岸,一则水温太低,二则上游很快开闸放水,十分危险。给丁先生穿上救生衣,他们快速上岸。

在汉江的另一边,吴女士也被周云康的队友成功施救。

“要不是你们,我的坟头草都不知道多高了。”事后,身体恢复的两口子给周云康他们送来鲜花和锦旗。

志愿队成立的七年时间里,共在汉江实施救援97次,救活107人,队员增加至240人。在这个见义勇为的集体里,两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三人被评为“中国好人”,多人得到省、市、区表彰。

除了每天在汉江边巡逻,在很多关键时刻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河南发生特大洪灾时、每年暑期宣传预防儿童溺水时……这支志愿服务力量俨然成为汉江边的品牌。

志愿服务向来如此,有人奋不顾身救人于危难,还有人默默无闻地干着温暖人心的事。

新城街道安火路社区,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坐着三名志愿者,见有人来,她们放下手上的活打招呼,“这两天下雨多,我们在给居民做一些装伞的包。”

房间不大,里头零零碎碎的东西却不少,磨剪刀磨菜刀的工具、修电器的工具、裁剪桌、锁边机等等。看得出来,他们做的都是城市居民最需要,但大多数人无法自己完成的活儿。

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名叫刘成厚,到上海带孙子期间,在社区做过六年志愿者,2016年回到汉滨后,他想把服务延续下去,于是就在社区找了一间房子重操旧业。

因为是志愿服务,所以无论是水电费,还是所用工具的费用,他都坚持自己掏腰包。令人难过的是,一次意外发生,刘成厚突然离世。

“刘师傅走了,可志愿服务的门不能关。”安火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夏成红说,当时有五六个志愿者立即补上空缺,发展到现在已有20多人轮流来这里干活儿。

理发、修车、缝校服、收裤边、做被套……虽然都是小事,但这个行动已经坚持了七年之久,成为汉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又一品牌。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