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2年 / 第4期 / 正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3-03 15:55 作者:本刊记者 王 雅 张继民

教育不能培养与世隔绝、心无家国的“无知少年”。德与信念的种子应早早播下,不仅贯穿全学段,而且贯穿全学科。


如果不考试,中学生还愿意上思政课吗?

以往,不少人认为思政课是“副课”,抬头率不高、程式化应答、内容空洞枯燥。然而在延安市实验中学,学生们表示即使没有考试,也愿意上思政课,还有人明确表达了对思政课的喜欢。

中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密码”是什么?

关注互联网上的热门事件,及时回应学生困惑的热点话题,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图片、音视频素材等学生热衷的信息形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

如今的思政课,配方优良,工艺精湛,包装时尚。实验中学推动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将德育浸润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QQ截图20220303154620.png

有共情才能有共鸣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体悟到怎样的道理呢?”

高二·4班的思想政治课,给学生播放完视频《多吃了六个烧饼》,老师曹璐抛出第一个问题。

“没有脚踏实地”“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答。

这节课是正式开启高中思想政治的哲学部分,主题是“生活处处有哲学”。如何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理论,一直是她思考的重点。

“为什么选择文科?”曹璐抛出第二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教室马上热闹起来。她走下讲台,近距离倾听学生的想法,偶尔还加入大家的交流。

五分钟后,学生高丹率先站起来发言,“因为理科差。”直白又简短的回答引起一阵哄笑。

“感兴趣”“文科比理科好”“未来职业规划”,借助学生不同的回答,曹璐引出重点,“这就说明我们都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联系发展的哲学观点。”

对,这就是生活处处有哲学。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曹璐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同学们,知道闫妮吗,她主演的《武林外传》也蕴涵哲学道理。”正在学生疑惑之际,曹璐播放起电视剧中的经典片段。

视频结束后抛出了两个问题:剧中有哪些哲学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又思考过什么哲学问题?

嬉笑过后,同学们又认真思考起来。学生尚嘉仪说:“有时候睡觉做连环梦,所以现在的我是醒了,还是在梦里?”

听到这个问题,曹璐一怔,她没想到大家能思考的如此深奥。另一个学生任啸宇接着说,“选择是想要做出,还是必须做出?”

听完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观点,曹璐笑着说:“什么是哲学问题?”

PPT上随即出现一段话: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

下课铃响起,尚嘉仪突然发觉,40分钟的课堂竟然这么短暂。思政课总让她有新的感悟,为了解更多时事政治知识,她专门借来父母的学习强国App。她有一个律师梦,“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事实上,这节有笑声有思考的课堂背后,是高二政治教研组所有老师的成果。大家集体备课,通过讨论确定每个议题、教授方法和重点难点。

“原本引题的案例是周国平和朱熹,但考虑到这些哲学家和同学们有距离,才换成了烧饼的故事和《武林外传》片段。”高二政治教研组组长杨向丽从教20年多年,从不把硬邦邦的政策、理论直接“扔”给学生,她认为思政课“有共情才能有共鸣”。

只有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才能让人真学真信真懂。思政课和思政老师,也更有亲和力。

正是因为这种亲近,2020年9月,杨向丽收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微信:“老师,您觉得人活着为了什么?”

她马上紧张起来,故意开玩笑似地问学生:“怎么突然想到问这么有哲理的问题”,还在句末加上了“吐舌头”的表情包。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你我他,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才变得更加美好。”见学生没有袒露心声,杨向丽又追加一句。

原来,这名学生因为高考失利,被调剂进入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便有些心灰意冷。杨向丽在微信上开导完仍不放心,又拨通电话,用哲学量变与质变的道理和梁启超的故事,一遍遍告诉学生:爱惜身体,相信自己。

杨向丽说完,电话那头传来声音:“谢谢老师,我不会放弃,我要继续努力。”

思政元素贯穿全课程

物理课也有思政元素,这是物理老师王云娜的观点。但在参加“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说课比赛之前,她可不这么认为。

“跟数字、符号、公式打交道的理科,哪有什么思政元素?”和最初的王云娜一样,不少老师心里都有疑问。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近年来,陕西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验中学也全面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挖掘并利用好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专门举办的说课比赛,要求各学科老师都必须参加。

但当王云娜沉下心研究教材和历年考题后,却发现思政元素其实无处不在,她当即报名参加比赛。

王云娜讲的是受迫振动与共振,从不敲自鸣的古代寓言故事引出题目。“中国是最早对共振进行研究的国家。”她说,学生知道的大多是西方的科学家,事实上在物理研究中,中国也有很多成果。她希望学生在上课中,也能树立文化自信。

在说课比赛上,王云娜既要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还要进行“答辩”,由教研组评委点评,现场随机提问。如今,比赛已经举办四届,各个学科的老师都能发掘出教材里的思政元素,还有很多老师来组团蹭课,有力提升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水平。

但也有家长提出问题:同学们的注意力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以至于脱离课程本身?

“不会的。”校长助理王焕娣解释说,仔细观察近些年考题,都含有背景材料,许多都有思政元素在。进入设置的情景中,也有利于理解题目。

例如数学老师张娟娟设计的题目:我国海军舰艇在A处巡逻时,发现一艘敌船在北偏东45°方向上,距A为10海里的C处……试问舰艇应按照怎样的航向前进?追击到敌船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本题以军事海防为背景,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让孩子们体会海防工作者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不仅没有脱离数学本身,还能让同学们进入情景去解答。”张娟娟说。

对此,王焕娣十分认同,她认为新时代的思政课不是单纯的讲理论,而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背景材料这种方式引课和引题,花不了几分钟,却能在孩子心中悄悄埋下信念的种子。”

于是,当讲到“恩格尔系数”,学生先回家记账,算算自家一个月的收入和食品支出,再思考“恩格尔系数”的高和低分别说明什么;当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学生演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片段,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当讲到《义勇军进行曲》,通过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激昂的国歌声中,了解国歌的来历,唤起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生通过切身体会获得感悟,让思政课有意义更有意思。

在历史老师吴天霞眼里,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不仅仅在课堂上。2021年11月,她骨折后第一天到学校上课,学生们早已在楼下等待,她不忍孩子们在寒风中受冻,不禁嗔怪到:“谁让你们乱跑,还不快回去准备上课。”

学生贾一婷却笑嘻嘻地反问到:“那又是谁教我们要助人为乐,向榜样学习呢?”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吴天霞的书本、拐杖和杯子就被分别拿走,自己也被一边一个学生架着上了楼。

此后每天课间,都有不同的学生来接吴天霞上课。“作为老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最欣慰,我们就知道讲黄继光、讲谢子长,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她既感慨又感动,“其他孩子看到同学积极帮助他人,也能行动起来,就是另一种身边的思政课。”

QQ截图20220303154554.png

触摸社会大课堂

“我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加强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我的提案重点关注校园周边垃圾食品”……教室里,模拟政协社团的学生“委员”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在实验中学,“参政议政”四个字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同学们只要心怀国家,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发声,一样也能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国家。

2021年,模拟政协社团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拿下最佳提案、最佳创意制作、最佳社团等6项团体奖和14项个人奖。

高二学生郭文博是社团的“元老”级人物,之前他感觉政治协商离自己很远,但进入社团又参加比赛后,他说:“不仅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我真切感悟到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深刻理解我国的民主政治。”

回想起每次准备“提案”的过程,郭文博都觉得收获满满。第一次的内容是关于校医务室的,他和社团其他同学对市区不少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还通过家人朋友搜集各个医务室的具体信息。

在学校帮助下,社团学生走进医院科室、大学校园了解医生和教授的认识想法,还听取了延安市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通过大半年时间,模拟政协社团形成了《关于完善中小学医务室建设》的提案。2019年,他们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跻身前八强,并斩获28份荣誉。

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杨向丽也没想到,“小打小闹”的学生社团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当初和名校同台竞技,着实让她捏了把汗。但同学们在赛场上的表现,让北京的老师学生也跑来找她取经。

相比荣誉,党委书记、校长贺光香更在意孩子们的成长与收获。他认为,模拟政协活动引导学生建言献策,在解决问题中增强了法治意识,在参政议政中强化了公共参与意识,对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体验、互动,思政课不光在学校课堂上讲,还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以多样的方式、多彩的内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2021年12月1日,一下课,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就纷纷挤进信息宫,这里马上开始“故事中的延安”思政宣讲活动。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人道主义者白求恩,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20名学生讲述了延安时期的人物与故事,生动的语言、详实的资料,赢得了一阵阵掌声。

为了准备好这次思政宣讲,尚嘉仪做了大量的功课,还专门到白求恩在延安的故居实地感受,“故居翻修过,可还是那么朴实简陋。”她说,过去虽然学过关于白求恩的课文,但通过如今的主动了解,才真正懂得其精神的可贵之处。

理科生张淇凯讲述了冼星海的故事,这次宣讲是他主动报名参加的。他认为参加类似的活动,可以让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也开拓视野、提升个人能力。

“相比于老师,学生给同学们宣讲,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更有利于大家理解与领悟。”王焕娣介绍,“故事中的延安”思政宣讲已持续三年,每个班级有二至四名思政宣讲员,讲好延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取得了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