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2年 / 第4期 / 正文

乡村的“时务”

——乡村治理如何理?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3-03 09:07 作者:刘 奇

乡村治理非常复杂,乡村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乡、村的干部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们自己开玩笑说,叫“5+2、白加黑、梦加醒、夜总会”。“梦加醒”就是做梦想得是工作,醒了还是工作;“夜总会”就是总是在夜里开会。

不管多繁重的任务,多复杂的问题,乡村治理重在把握三个方面,就能提纲挈领,乱中取胜。所谓“慧眼三识”,就是识人、识物和识势。

QQ截图20220301170449.png

识人。就是把各方面的能人都找出来,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在乡村建立一个“能人丛”,让各类能人都能施展才智,各种能人的智慧都能充分涌流。懂经营的带领农民发展产业致富;道德水平、文化水准比较高的,让他成为道德标杆引领乡风文明;会协调矛盾的,帮助化解各种纠纷;会组织文体活动的,让他经常开展一些文体竞赛,诸如此类。把这些能人组织起来发挥作用,这就是识人。

识物。有三个层面,一个是物产,当地出产什么有价值的物产,要研究好。有的同志可能发现不了当地的物产价值,这需要有慧眼。最经典的故事就是菁茅之谋。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100多个诸侯国不听他的指挥,天子没钱了,财政有问题。周天子找管仲问计,管仲马上给他想了个主意,说那个地方产一种茅草,以后让诸侯国祭祀,都得用这种茅草。周天子回去,就把茅草地都围起来,谁要买都得到这儿来,钱就源源不断地跑到他的腰包里。一种普通的草,被管仲的慧眼发现了它的价值。这样的典型很多,湖北蕲春近些年开发艾草,已经把这种田边地头到处生长的野草做到了几十亿元的年产值。一个普通的物产,不是它没有价值,要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它的价值。金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金子。

第二个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善于发现它的价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价值,怎么开发、怎么利用都是问题。用得好,变成有特色的文旅产品,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文化影响力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效应。

第三个就是要挖掘现代科技的价值。山东曹县前一段时间热到发烫,“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有些网友还很幽默,提个问题说,你家住在曹几环,北京分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你家住在曹几环,曹县变成这样的中心了。曹县十年前还是一个贫困县,后来利用互联网发展淘宝村,现在每个乡都有许多淘宝村,大概有五六个乡全部都是淘宝村。全世界的演出服,有三分之一是从曹县出来的,现在女孩子喜欢穿的汉服,大部分也都是从曹县出来的。同样,曹县还卖给日本人棺材,日本人的风俗是死了之后,棺材和人一起烧掉,棺材雕刻都很精美,据说90%的日本棺材都是曹县做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很快就让一个贫困县翻身翻到这种地步。

识势。第一个是形势,现在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要随时把握形势的发展走向,特别是乡村的变化,我们要紧跟着形势。第二个就是地势,研究清楚所处的地理方位,这个地方不通高速,突然通了高速,还有一个出口,会带来什么;村子在城郊,可以发挥为城市人做服务的优势;山清水秀的地方,应该发展旅游、养生养老。没有条件也别瞎折腾,以免劳民伤财。条件可以创造,但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最后一个就是顺应趋势,趋势就是规律,要适应规律,要跟着规律走。比如当年小岗村大包干,谁先跟着他学,顺应这个趋势,谁就先吃饱肚子。再如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做扎实,不顺应这个趋势,会给未来留下无尽的隐患。再如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就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尤其是大田作物,古今中外的农业,概莫能外,奴隶社会奴隶主,不管有多少奴隶,决策经营者都是奴隶主。封建社会,不管地主有多少长工,决策都是地主。资本主义时代,家庭农场是资本主义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个名词,还是家庭为主体。当年苏联想改变这个规律,搞了一个集体农庄,失败了,我们学习集体农庄,搞人民公社也失败了,不得不回头,再走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路子。

这就是规律,农业就要顺应这个规律。有些资本下乡,到农村跑马圈地,结果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就是因为不懂这个规律。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