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2年 / 第24期 / 正文
延安精神∣宝贵的精神财富:震撼人心的记忆——

如何理解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1-05 17:18 作者:陈莉莉 梁星亮

20世纪60年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端匮乏的物质条件下,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胸怀“愚公移山志”,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山掏渠,历经十年,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QQ截图20230105170307.jpg

从“为人民服务”到“为民修渠”:

始终坚守的为民初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始终坚守的本质属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体现,它源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实践探索。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实践中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经济上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精兵简政,创建“三三制”政权,保障各阶层群众的民主权利;在文化上大力发展文学艺术和教育事业,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在社会建设上移风易俗,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增进民生福祉。在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基础上,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明确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并在此后一年内多次阐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逐步实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化。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次被提到“党的唯一宗旨”的并写进党章。从此,“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在全党达成共识,成为每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也使边区社会呈现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点,是修建红旗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红旗渠所在地林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县沟壑纵横,可谓“七山二岭一分田”,在历史上就十年九旱,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关键问题就是缺水,当地甚至流行着“不图你家财万贯,就图你有水洗脸”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林县县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全县开展以打井、建池、挖山泉为中心的兴修水利活动,并先后在林县过境河流上动工修建淇河渠、淅河渠(英雄渠)、天桥段渠、露水河渠以及要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解决了一部分地方的农业用水问题。过境水留住了,天上水留下了,但是1959年旱魔再次降临林县,县域内河水全部断流,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摆脱干旱缺水的煎熬又一次成为林县人民最热切的期盼。林县县委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彻底使林县人民摆脱干旱缺水的恶劣生存环境,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决定把境外水引进来,兴建“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为民修渠引水来,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召唤。修渠工地上,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难题,并肩作战,共渡难关,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人民是阅卷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实践中提出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赢得边区群众的真心拥护和认同,使延安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林县县委为民求水、为民修渠,实现当地百姓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得到人民的广泛响应和支持。从延安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始终坚守的为民初心,交出了“赶考”路上两份满意的答卷。

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宁愿

苦干,绝不苦熬”:自力更生的血脉赓续

自力更生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点,正是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应对民族危机时“以我为主”,在面临经济困境时“自己动手”,提出并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最终从困难走向胜利。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首次使用了“自力更生”。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虽然重视国际援助,但也始终强调中国抗战须主要地依靠自力更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由于侵华日军对敌后根据地残酷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严密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都面临空前的困难局面,“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怎么办?饿死?解散?还是自己动手?1939年2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随后,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干部群众,开荒种地、除草收割、纺线织布、栽树种菜,创造了自力更生、保障供给的奇迹。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把曾经的烂泥湾建设成为瓜果飘香的塞北江南,更是竖起一面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光辉旗帜。1943年春,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工农业生产成绩展览会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这既是对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解决财政经济问题的总结,更让自力更生成为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QQ截图20230105170249.jpg

自力更生也是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特征。1960年红旗渠开工修建之时,新中国正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民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期,资金严重缺乏,食物空前紧张。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林县人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而是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引水大渠,来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没有资金,就县乡村共筹资金;粮食不够,就上山挖野菜树叶吃;没有住处,就“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没有现代化施工工具,就带上自己家里的铁锨、铁锤、小推车;没有石灰、水泥、炸药,就自己烧自己制;测量仪器不够用,就自制测量水平仪;为解决工具损耗问题,修渠民工还就地组织铁匠炉、木工组、修配厂……林县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咱们双手造。”在修建红旗渠的10年中,全县参加红旗渠建设的不少于30万人,不少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甚至一家三代人同在修渠工地。林县人硬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打通211个人工隧道,工程中挖出来的土石可垒筑成一条高2米宽3米的“长城”连起哈尔滨和广州,最终在太行山腰修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边区人民“自己动手”换来了“丰衣足食”,新中国建设中林县人民“宁愿苦干、绝不苦熬”引来了幸福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赓续自力更生的精神血脉,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是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

从“愚公移山”到“重新安排林县

河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

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又一显著特征。延安时期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地处中国西北,是当时最贫瘠落后的地区之一,又长期遭遇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政治军事压力巨大,经济建设任务繁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为了坚持抗战到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毛泽东多次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来告诫抗大的学员不要怕困难,要坚持长期抗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学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坚持抗战的模范、民主政治的模范和发展经济建设的模范,并涌现出了农业劳动英雄吴满有、工人模范赵占魁、模范工程师沈鸿、模范军人张治国、机关劳动英雄黄立德、模范党员申长林、妇女劳动英雄马杏儿等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发表以“愚公移山”为题的闭幕词,进一步号召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面前如愚公移山般迎难而上、不懈奋斗的信念和志气。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讲生活享受,不贪污受贿、不腐化堕落,不谋私利、不争权势,克勤克俭、吃苦耐劳。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提出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也指出:“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

艰苦奋斗也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和最鲜明标识。面对高山深谷、水源奇缺的自然环境,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在艰难中奋起;吃大苦、耐大劳,不达目的誓不休。为把浊漳河水拦腰斩断使其流进渠源隧洞,修渠英雄们跳入冰凉的激流,肩并肩、臂挽臂,排起道道人墙;为打掉悬崖上松动的石头以确保施工安全,除险队员腰系绳索,手拿锤、钎、钩撬,冒着生命危险凌空作业;为在崖陡猴难攀、石头硬如钢的“弓”形峭壁上开凿隧洞穿山而过,青年突击队员们以愚公之志一锤一钎艰苦奋战17个月……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涌现出“除险队”队长任羊成、“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凿洞能手”王师存、“农民水利土专家”路银等一大批劳动模范,还有无数的无名英雄把汗水、泪水和血水默默地洒落在红旗渠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修建红旗渠的10年,是敢想敢干、艰苦奋斗的10年。壁立万仞、艰险异常,林县人“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刚”,红旗渠一寸寸向前延伸,在太行山上立起了一块丰碑。

艰苦奋斗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延安时期为了坚持抗战到底、为了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新中国建设中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林县人“胸怀愚公移山志,誓叫山河换新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虽然新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相较过去已极大改善,但面临的风险挑战仍十分严峻,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代代相传。

大道蕴于历史,伟业成于奋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面对重大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风险挑战,人民有重托,历史有重任,时代有重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知重负重再出发,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