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2年 / 第24期 / 正文

“+”号能否均衡义务教育

——渭南市“三名+”建设观察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1-05 14:42 作者:本刊记者 杜深华

QQ截图20230105142409.jpg

在渭南市澄城县中学会议室里,西安高新一中副校长刘江涛在作题为《“双减”之下的作业与考试管理》的报告,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刚说完,澄城中学校长王会香蓦地站起来,走上前紧紧握住刘江涛的手……

这不仅仅是两位校长的真挚握手,也是城市名校和县区中学的完美联姻。当天,已经合作多年并已形成“教育联合体”的两校,新一轮“教师研修和支教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像这样例证鲜活、方法具体、针对性强的报告会和教研交流活动现在已是常设课程。

偏远山乡的农村娃迎来家门口的名教师,师资薄弱学校通过补齐短板“强筋壮骨”,教师发展打破城乡、校际边界有了“广阔舞台”……从2021年开始,渭南市针对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后,在向“优质均衡”转轨过程中面临的办学能力、师资水平等问题与短板,全面实施以“名校+”为统领,“名校长+”“名师+”为抓手的改革,探寻学有优教的发展路子,在帮助群众迈过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这道坎的同时,推动义务教育走上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名校+”:以强带弱

每周三,是临渭区阳郭中心学校100多名农村娃最开心的日子。一大早,不少孩子就在校门口翘首以盼,看到李洁、王娜等“送课”老师的身影,欢呼雀跃地围拢过来。这个位于渭南西北部的乡村小学,因为地处偏远、缺乏师资,一度陷入发展困境,孩子们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因为没有专职教师而无法正常开设,有条件的家长纷纷将孩子转校,学校生源最少时,有的班级只有十几个人。2020年秋季开学,以“全区最牛小学”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领衔的“教育联合体”将阳郭中心校等薄弱校吸纳进来,四名优秀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被轮流派到这里。

“合唱队的歌唱起来了,创意美术课开起来了,足球、篮球比赛的哨子吹起来了。”阳郭中心校校长韩一说,北塘小学输出管理、教学经验,让学校面貌一新。今年,阳郭中心校首次在全区中小学生篮球赛中冲入前三名,一名教师被评为区优秀青年教师。

“按需送教、取长补短是这种‘名校+弱校’合作式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典型做法。”临渭区教育局教育股股长田刚介绍说。

QQ截图20230105142348.jpg

随着脱贫攻坚和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巩固发展,城市与乡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高耸的楼房、宽敞的教室、标准化的操场、阅览室种类繁多的图书……标准化学校建设已不再是难题。“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教育软实力上的差异,一体化发展的‘合并式共同体’应该成为发展方向。”北塘实验小学校长王艳说。

双创小学是位于临渭区南塬山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附近的一所新建学校。2018年,纳入北塘实验小学教育共同体,成为该校的“创新校区”。按照办学理念、师资调配、教育方式、教研管理和综合保障五个“一体化”策略,短短三年时间,这所学校就成为了渭南市义务教育小学段新建(重组)学校中的“标杆校”。在校生由初建时的34人增加到现在的348人。学生综合素质整体评价跻身临渭区前列,家长对办学质量的调查满意度为100%。七位青年教师成长为区级教学能手,三名教师获评省级单科教学一、二等奖。

双创小学的蜕变不是个例。在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的合阳县,各类“名校+”教育联合体在2021年秋季学期总共接收了近千名返乡就读的“小候鸟”。家乡有了和城里同样的学校,一些学生便不再舍近求远,纷纷返乡就读。不少乡村学校学生人数连续多年锐减后,出现了止减回增趋势。

现在,渭南市以“名校+多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方式组建各级各类教育共同体257个。并从办分校、兼并、托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机制探索,转向以发现“分数背后的人”,将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作为实现高质量素质教育的“龙头工程”。

“名校长+”:为爱好而学

2019年,北塘实验小学铁二处小学(校区)成立。作为移交的国有企业子弟学校,虽同处一城,但办学基础和特色各异。王艳认为,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的关键是对学生学习空间整体结构的再造,而前提和基础是办有温度的教育,在这方面铁二小还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

怎么做?省级特级教师、渭南市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出身的王艳先从自身做起,“给大家打个样”。每学期,她都会给全校老师上“校长引领课”。

五年级数学教师郑蕊对此颇感受益。她说,以前上循环小数课时,会把两个学生的答案放到一起,让学生来观察,问大家:“来看看哪个合适?”校长的课则是问同学,“更喜欢哪一种方式,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王艳说:“教学并非单纯知识灌输,而是为了启智引路。课堂上的开放式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发孩子多向思考,这对他们终身成长都非常有益。”

走出课堂,校长的“打样”随时空转换,随处可见。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天学生进校时段,王艳都会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相互问好致意,共同开启新一天的学习。随之而来的变化是,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方法,循循善诱、见微知著的教育理念就在校长身体力行地示范中,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师生的行为习惯之中。

王艳说:“在‘双减’背景下,能为持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才是作为领头人最应该发挥的作用。”这也是这位有着近30年校长职业经历的老教师对“名校长+”发展共同体最真切的解读。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名校长不仅仅因为他来自名校,而是他对治校办学有独到的见解,有非同一般的领导力、执行力。”省级示范中学、澄城县北关中学校长鲁九云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名校长”有着自己的认识。

现在,鲁九云每学期都要亲自设计并主持名校长发展共同体的校长论坛。2022年春季学期的论坛主题是“中学生青春期心理疏导的实践与研究”。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中考高考;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怎样平衡“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升学的硬指标”?在鲁九云看来,分数是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不关注分数,不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对任何学校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这是“名校长”们必须直面的“第一课题”。

“核心路径是课程设计和管理。”鲁九云说,“一周40节课,格子里填充什么内容,每部分占多大比例,直接体现校长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对课标的理解。比方说高三数学,我划出五个格子的空间,明确教学要求,那么老师就要在这五个格子里,通过有效教学来实现教学目标。”

在众多课程里,高二学生们最喜欢的是面向大学专业大类的研创课程。目前,学校开设了40多门研创课,涉及新工科、数理、文科、医科、农科等专业领域,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

“通过这样的课程,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从为分数而学转向为爱好而学。”鲁九云说:“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做到把高中的学业,大学的专业,踏入社会安身立命的职业,人生建功立业的事业,襟怀天下、造福人类的志业贯通起来,他就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

前不久,从全国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陕西赛区)传来好消息,高三学生刘嘉璐获得高中组一等奖。刘嘉璐的成功得益于学校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经典阅读、话剧公演、新诗朗诵、辩论赛,种种体悟式教学让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因为热爱,所以好学,心中有梦想、脚下有方向,在这所中学,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

“我们解决不了外部制度或者用人制度,但是怎样把教学环境、评价机制做好?是我们向这些知名校长最该学的东西,因为对办学治校最有效。”与城关中学结对的澄城县韦庄镇学校校长冯小军说。

“名师+”:登“高原”攀“高峰”

这一天,陕西省英语特级教师、渭南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张华文到大荔中学对高三学生进行高考英语写作指导,大荔中学的英语教师也随班观摩教学。现在,这样的“名师走教”在渭南全市已是常态。

“一切围绕实效”,渭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军介绍说,按照供需结合、双向互动的“菜单式”操作:一方面,走教名师根据教学、才艺特长,列出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各县区、学校根据优势学科提升或薄弱学科改造等需要,报送求教的具体项目。教育局在这两项工作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制作成一份大“菜单”,供学校“点单”。

渭南高级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杨渭革开的《如何学好高一数学》课被蒲城中学选中,该校全体高一学生和数学教师品味了这两课时的“数学大餐”。“对着那么多学生和同行是有压力的,但压力也是动力。”杨渭革说,2022年刚开年,他早早就提交了精心准备的高三数学复习指导课程,“课程拿出去之前,我特地思考了它的受欢迎指数。教师职业生涯到了一定阶段会有惰性,有了这些活动来激励,就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来准备。”

杨渭革的想法很有代表性,“高原”上的名师如何再攀“高峰”?他的同事、渭南市学科带头人辛丽带着语文团队走教时,特地带上了黄容和吉喆两位高一“学霸”,师生共同演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听课的学生直呼有趣,都盼着下一次。现在,辛丽已经在谋划下学期地走教,她说:“走出去,就有机会接触同一个学段不同学校的学生,有利于自己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

不只是“大庙的和尚来小庙”,渭南市鼓励所有具有特长的教师踊跃参与走教。2021年高考前,白水中学请渭南初级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郭晓辉,为初三学生讲授《初中数学综合题解题策略》课,其中很多实用的策略被学生用到了中考中,效果很好。该校打算明年继续请郭晓辉来讲课,而郭晓辉也凭借突出的专业能力被好几个县“相中”,开启了自己的“走教之旅”。

“同学们,未知就隐含在已知中!”渭南市中学物理学科带头人、渭南高新中学物理教师屈晓峰给蒲城中学高一学生带来了一堂充满探究性的物理实验课。“以前总认为名师关注解题方法、思路,但是经过这节课,我发现名师对教学细节把握得更好。”刚执教两年的王斌听了屈晓峰的课,收获颇多。正在带领学生备战高考的市级教学能手、蒲城中学的贺高云老师既是听课人,也是走教的名师:“走教这个新模式给了我终身学习的机会,这学期我选报了擅长的立体几何课程,期待‘走’中教,更想‘走’中学。”

“名师走教”正悄悄改变着渭南市很多学校的教学生态。在这些学校,不但名师的“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得红红火火,本校教师间更是流行起了校内走教。负责安排走教计划的澄城县北关中学副校长吴红云介绍说:“现在我们的学生看到‘新老师’都很兴奋,这种期待迫使走教者生发出‘一定要教好’的使命感。”教师有了使命感,教学质量提升自然喜人。新学期,渭南市已有四所中小学成为“首批省级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管理示范基地”。

现在,“自我增压”逐渐成为渭南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主题词。王艳告诉记者,新的教育使命催生了改革创新的“金点子”,老师们开始主动探索、积极求变。“追问碰撞、头脑风暴、小组讨论,争得面红耳赤、辩得烧脑入心……”每周的通气交流会很快活跃起来,粗放的“撒味精”式交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壮骨”式的精准培训。这其中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的名师引领、骨干带动、结对帮扶等方式,为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建立了稳定可靠的机制。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