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莆田市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扣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和民营企业发展需求,抓好人才工作的机制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副总”助力民企创新发展
“技术难题解决了,企业才有发展可言。‘科技副总’的到来,帮我们攻克了发展瓶颈,让我们坚定走上了科技创新发展的道路。”莆田市科龙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姚俊冰表示,在“科技副总”傅丽君的指导帮助下,企业稳步实现转型升级,营业额成倍增长。
“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要想长远发展,更需要‘科技副总’这样的高端人才帮企业找准发展方向,提供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莆田市科技局局长陈清泉深有感触,方向对了、方法对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久、更远。
近年来,莆田市创新实施“科技副总”制度,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分两批次选拔41名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挂任“科技副总”,以“一企一策”的方式与派驻单位约定“科技副总”具体工作内容,以及成果转让、开发收益等权益分配内容,市、县(区)两级配套补助资金98.22万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目前,“科技副总”累计到民营企业服务“打卡”1000多人次,组建博士创新团队2个,主持企业研发项目30多项,申报专利28项。
科研平台推动民企转型升级
去年9月,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莆田院(以下简称中鞋革莆田院)签约落地华林经济开发区,是一家服务于皮革与制鞋行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我们计划建设材料研发、品牌培育、创新设计等8个中心,还计划组建多功能全要素制鞋产业互联网平台,可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中鞋革莆田院莆田办事处副主任林酧光介绍,预计今年6月底前完成注册,9月份正式开业。
“以前想了解自己研发的皮革材料质量如何,需要跑到大城市去检测,以后‘家门口’就有了检测实验室,非常便利。”一家皮革公司的负责人说。
去年以来,莆田市聚焦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重点产业,搭建产业科研创新平台,成立高端装备、循环经济、电子信息等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5名、研发团队10余个,提供各类资助2400多万元,有力激发企业、平台、人才创新活力。
从“金点子”到“金果子”,莆田市正在逐步展现点“智”成金效应,共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与30多家民营企业开展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或联合攻关,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课题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助力莆田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系统”促进才企精准对接
“这次招聘让我们收获满满,学校提前做好专业和岗位的匹配工作,节省了很多招聘时间。”在“人才福建周”暨厦门大学莆田人才政策宣讲及招聘活动现场,福建新梓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伟鹏介绍,通过深化校地企合作,提前协商、加大宣传,有效促成了人才和岗位匹配,搭建才企沟通对接平台。
“通过数据分析辖区内企业的产业人才缺口,绘制全区产业链人才和技术需求图谱,加快引进产业急需紧缺型人才。”莆田市城厢区人才办负责人李玲介绍。
城厢区的招才实践,正是莆田通过“智慧系统”促进才企精准对接的缩影。
近年来,莆田市聚焦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人才服务实效,开发“人才智慧云平台”,全面接轨“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平台,搭建人才库、机构库、成果库、服务平台,对236家民营企业的人才工作情况精准画像,实现对全市人才数据、项目、平台、资金等统一管理、智能匹配,进一步推动打破人才服务的信息“孤岛”。
此外,莆田市还创新绘制产业人才地图,聚焦重点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发展需求,目前已分类收集国内相关产业重点专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名录8526所、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2200余人次。通过大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匹配分析,帮助企业精准掌握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人才招引等关键信息,去年以来共推动16名两院院士、1000多名科技工作者与民营企业开展项目对接、合作签约和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