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首批建立覆盖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的实习实践基地327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达35%,“硬科技”领域实习岗位不低于40%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1+X+1”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人才培养端口前移,以“超前半步”的理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精准对接
●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联合育人”的协同机制,通过实习实践促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高校智力资源与区域科创生态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今年开年,北京市海淀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工作局正式启动大学生实习实践计划,首批建立覆盖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的实习实践基地327家,释放春季实习岗位2800余个,并先后组织快手、科大讯飞、航天驭星等企业共同走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区内高校参加实习就业专场招录,通过“政府搭台、校企牵手”的方式,为青年人才的汇聚与成长铺就坚实道路。
顶层设计:打造“1+X+1”产教融合生态圈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海淀区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1+X+1”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人才培养端口前移,以“超前半步”的理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精准对接。通过整合高校、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资源,建立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相契合的实习实践架构,让企业找到适配的创新苗子,让青年人在“真刀真枪”的产业场景中淬炼硬核能力。
据统计,首批建立的327家实习基地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达35%,提供的岗位涵盖算法工程、芯片开发、量子计算、空天信息、网络安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七大方向,“硬科技”领域实习岗位不低于40%。比如,四维图新、汉王科技等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提供数据算法岗;达佳互联(快手)、开芯院等则直接推出芯片架构开发项目。此外,基础教育领域同步构建“名师孵化器”,人大附小、理工附中、育英学校等名校设立教学创新实践岗,允许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参与“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实习,探索拔尖人才早期培养路径,为未来培养优秀的“名师名校长”。
机制创新:全周期服务护航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围绕“来海淀感受、在海淀成长、留海淀发展”的全周期创新服务保障体系,海淀区为实习生量身打造六方面专属保障机制,如鼓励基地单位发放专项补贴,缓解学生实习期间经济压力;开通快速入职通道,简化繁琐流程,让学生迅速投身岗位;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悉心为高校学生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海淀区还建立了实习实践学生动态关注机制,对实习实践期间表现优异者持续提供职业发展支持,用真心实意推动青年人才扎根海淀创新创业。近期,中关村壹号基地率先推出“星耀计划”,微纳星空等科技企业迅速锁定28名优秀本硕博毕业生开展跟踪培养,形成“实习+就业”贯通培养模式,为企业下一步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赋能:“解题式”助推实习实践取得实效
作为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区域之一,海淀区37所高校的深度参与成为实习实践工作的关键支撑。目前,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顶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联合育人”的协同机制,通过实习实践促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高校智力资源与区域科创生态深度融合,从而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培育更多具有产业视角的创新人才。
近期,海淀区将与清华大学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基地建成后,清华大学每年将组织选派博士生赴海淀区参与为期6周的社会实践,实际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攻克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