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主体较分散、协同衔接不够通畅、力量缺少有效整合……“一把手”监督难题,如何破解?
近年来,甘肃金昌市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力量联合、方式联结、问题联治的“三联发力”管理监督机制,使“关键少数”真正感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自觉置身于监督的阳光下履职尽责。
上下贯通
联合监督力量强合力
“从严管理监督‘一把手’是系统工程,要构建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大监督格局,既要充分发挥市委统一领导、牵头抓总作用,也要推进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协同,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督合力。”金昌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在近日召开的全市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表示。
金昌市委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工作举措及分工清单》,围绕加强对“一把手”、同级领导班子、下级领导班子的监督3个层面21项监督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监督重点,制定50条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部门单位各自职责,形成了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施工图”“任务书”。例如,市委班子成员结合分工每年至少开展2次全面从严治党调研,在分管领域每年至少讲1次党课,同下级“一把手”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谈话,党委(党组)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执行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等。
建立健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纪委监委、政法、公检法、审计信访等17个职能部门列入成员单位,更好整合监督资源、力量和信息,就“一把手”管理监督沟通信息、交流情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推动形成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实现问题共商、同题共答的干部监督有效矩阵。
此外,还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力量,综合“12380”电话、网络、短信、来信、来访等渠道收集了解的线索,拓宽“一把手”监督覆盖面。
左右协同
联结监督方式破盲区
“要加强对涉权、涉钱、涉物的重要领导职位、重要工作岗位、重点工作领域‘三重’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3月13日召开的全市组织部长会议提出明确要求。
根据领导班子建设实际,紧盯发改、财政、工信、住建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每年科学提出市直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名单,近三年有步骤、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67个,提出审计建议185条,有效避免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同时,持续深化甘肃省“三抓三促”行动和推进“金昌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聚焦僵化麻木不思为、懒散疲沓不勤为、能力平庸不善为、求稳怕乱不敢为、粗枝大叶不细为、拈轻怕重不想为、私心作祟不正为“七不为”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整治,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对履职不力、作风不实的6名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处理,形成真管真严、长管长严的良好态势。近三年,“一把手”违纪案件下降57.14%,选人用人满意度测评得分逐年提高,2024年度达到99.83分。
为全面掌握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为特点和权力使用情况,金昌市建立健全“日常了解+集中调研+一线考察”研判机制,每年全覆盖对所有党委(党组)开展调研访谈,通过进项目、进现场、进一线,对“一把手”及领导班子政治表现、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等情况“把脉问诊”,形成一人“一台账、一评价、一档案”。例如,在开展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专项测评及研判中,对得分低于80分以及日常运行一般班子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推动“一把手”在干事创业中作表率、打头阵。
前后衔接
联治监督问题促整改
“作为部门‘一把手’,要注重抓好‘链条式’监督,尤其要深刻分析并反思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制度漏洞,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以案促建。”今年3月,在开展九届市委第四轮、第五轮巡察整改成效评估中,第二评估组组长与被巡察党组织“一把手”开展个别谈话时,一针见血指出某单位存在的问题。
金昌市始终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把手”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抓预防、又抓整改,同时强化成果运用,注重建章立制,实现管理监督的前后衔接、常态长效。
强化事前预警,充分利用巡视巡察、信访审计、选人用人专项检查、“一报告两评议”等成果,动态收集党政纪处分、急难险重任务、八小时内外表现等方面的负面清单信息,纳入“一把手”监督数据库。根据调查核实情况进行分类处置,对问题性质较严重、影响较大的,转交相关责任部门处理;对尚构不成违法违纪的,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及时进行提醒函询诫勉,防止“小管涌”变为“大塌方”。
关注事后整改,对监督发现的问题同时向“一把手”本人和上级党委交办整改清单,实行“汇总问题建立台账、分解任务发函督办、跟踪指导督促整改、系统总结评估验收、对账销号反馈结果”的五步闭环整改机制,奔着问题去、朝着问题改,推动各类问题对账销号、清仓见底,实现监督、整改、治理有机贯通。
深化成果运用,对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中心一线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重大成绩的27名“一把手”大胆奖励、择优晋升,形成良好示范效应。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完善查处诬告、澄清正名等机制,严肃打击诬告陷害行为,为受到不实举报造成不良影响的2名“一把手”予以澄清正名,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