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奏响天山南北同心共治新乐章

——新疆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纪实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4-11-08 10:59 作者:记者 方玉瑶

6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在新疆疏勒县博亚克其格勒村阿曼古丽·热合曼家中,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与阿曼古丽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一起拉家常、品美食、话团结;在温泉县阿拉套山脚下,干部群众手拉手欢唱《我和我的祖国》,乌兰牧骑队员与牧民宣讲员跳起热烈欢快的民族舞蹈;在沙湾市,群众自编自演的“四季村晚”文艺汇演,把新时代农村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场景呈现幕前……新疆天山南北,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度佳节,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乐章。

乡村要振兴,治理是保障。近年来,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小网格兜起百姓急难愁盼

地理环境独特,民族文化交融,如何在乡村治理中更好服务凝聚各族群众,显得尤为重要。新疆坚持以党建引领网格建设,通过全域覆盖“建网”、整合力量“入网”、完善机制“强网”,不断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网格治理新模式,让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织密网格,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新疆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划分5.8万个村(社区)基础网格,每个网格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建立网格议事说事点,定期沟通商议村务民事,推动民事民管在网格;把基层党建、综治、信访等多个网格整合纳入村(社区)“一张网”统一管理,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实行“网格发现、村社接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末端评价”机制,形成有单必接、接单必办、办结必回的闭环管理,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注重整合,配强治理力量。网格运行好不好,关键看人员配备优不优,是否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为推动乡村治理力量由“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新疆建立健全“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X名兼职网格员”的网格组团服务治理机制,网格长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担任,专职网格员由下沉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担任,“四老”人员、联户长、志愿者等力量构成兼职网格员队伍。各类人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信息员、调解员、协调员、宣传员作用,共同推进政策法规宣传、风险隐患排查、群众诉求收集化解、社会治安联防等任务。

网格管理带来的变化,基层群众感受最深。

——难处有地说了。葡萄架下、牧民毡房里,一张方桌,几条长凳,先喝奶茶再论理。在伊犁州,开在网格长、党员中心户家中的“奶茶议事会”深受群众欢迎,会上村干部、网格员、村民畅所欲言,会后网格员汇总村民意见建议,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协商解难,群众解决了急难事,参与乡村治理热情不断高涨。

——难题有人解了。充当“灭火器”,也做“和事佬”,在和硕县苏哈特乡苏哈特村,网格员热孜完古力·卡依尔负责的网格人口流动性大,矛盾纠纷较多,她利用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主题党日等时机,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帮助化解矛盾纠纷,成为群众眼中“最有办法的人”。

——矛盾纠纷少了。“游客和群众走到哪里,网格员就服务到哪里。”位于国家5A级景区的布尔津县哈纳斯村,景区游客多,人员流动性大。村里探索将网格与警格紧密融合,推行党务、警务、村务、服务融为一体的“四务合一”工作模式,景区党员志愿者、退休老党员、党员商户等组建“喀纳斯义警”工作队,在应急救援、边境普法、服务群众、旅游指南中发挥作用,有效破解了农村治理难题。

完善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进一步提升网格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新疆还建立乡镇干部岗位在村“2112”工作机制,每月安排二分之一干部住村工作、四分之一干部参与乡村临时任务、四分之一干部负责值守、全年三分之二时间在村工作。将在村各支力量编入网格,每人包联若干户,开展生活困难、邻里不和等“五必访”,思想状况、意见建议等“五必问”,党的恩情、惠民政策、民族团结等“五必讲”,喜丧难急病事“五必帮”,确保群众困难诉求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置,让群众见物更见人。

服务站系牢凝聚人心纽带

“有了‘石榴籽’服务站,生活变了样!”说起这两年村里的新鲜事,阜康市滋泥泉子镇二道河子中心村村民张建霞很感慨,“以前大家没事干就聚到一起打牌消磨时光,现在一有空就到活动室跳跳舞、搞搞活动,既锻炼身体又能增进感情,每天都很充实!”

乡村阵地有“磁性”,才能更好地服务、凝聚群众。新疆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体系建设,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开设图书、健身、棋牌等功能室,打造集便民服务、议事协商、党群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石榴籽”服务站。支持抵边村实施阵地改扩建和功能升级,建设创富带富平台、友爱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等特色服务场所,培育引进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阵地暖起来了,人气旺起来了。

“现在大家有了矛盾问题,不去找亲戚长辈评理,而是习惯第一时间来‘石榴籽’服务站找调解员、找村干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桂琴说,“这里不仅是村民的办事点,更是村民‘第二个家’。”

在边境牧区,浩瀚草原、茫茫戈壁,“石榴籽”服务站更成为传递党组织关爱的“温暖驿站”。最近两年,富蕴县杜热镇铁斯甫阿坎村的牧民党员胡尔曼·恰木齐,每次前往夏牧场,都会到萨吾迭格尔“石榴籽”服务分站歇歇脚,“路上累了可以来这儿休息,到了牧场,遇到问题也有‘党员服务队’帮忙,感觉党组织始终就在身边。”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阿勒泰地区采取“总站+分站”模式,在县(市)牧办设立7个边境“石榴籽”服务总站,依托乡(镇)牧办、边境警务站等场所设立143个边境“石榴籽”服务分站,配套设置小澡堂、小厨房等服务设施,服务群众的触角不断延伸,得到了牧民的交口称赞。

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基层党组织服务半径过大,是新疆很多农村面临的治理难题。为此,各级党组织不仅在“线下”创新服务管理方式,还注重做好“线上”文章以“智”促“治”。“以前办事要跑好几趟,现在有了数字平台,动动手指就解决了。”新疆搭建数字治理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干部少走冤枉路,为乡村治理插上智慧的翅膀。

——乡镇(街道)、村(社区)纳入地县信息化建设规划,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进一步完善,文体、住建、教育、社保等信息化惠民服务体系覆盖面越来越宽;

——政务服务平台向乡镇(街道)延伸,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交换,村(社区)数据一次采集即可多方利用;

——农业生产监测、自然灾害预警播报……丰富的应用场景让群众办事解难一键直达,参与治理渠道更加通畅。

从前看到村里路面破损、环境脏乱、牛羊乱窜等情况,村民都见怪不怪,现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在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小拐乡小拐村,得益于最近两年开发的“云上小拐”乡村治理小程序,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村委会工作人员在平台发布任务,生成二维码,村民用手机扫码就能上报问题线索,还能获得积分兑换奖品,工作人员通过后台及时联络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协调处理,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云上小拐”还搭建了乡村旅游、乡村治理、农经通、畜牧云等8个数字化应用场景,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团结花”绘就和美善治画卷

一座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生长”出来的村庄,短短几年时间,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努力下发展为一座绿树掩映、瓜果飘香的生态绿洲——和田市吉亚乡团结新村的“拔节而生”令人惊叹。

“就像我们村的名字一样,村里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群众就像一家人一样,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在生产劳动中互学互助,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村党支部原书记朱德荣说。

民族团结促和谐,乡村治理迈新步。新疆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乡村“治理密码”,着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加大农牧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各族干部群众交流交往更加频繁、密切,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些年多亏了我的‘尕兄弟’,帮我装房子,给我介绍工作,现在家里的收入高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沙雅县央塔克协海尔乡英也尔村村民麦合木·艾则孜口中的“尕兄弟”是沙雅县委宣传部干部蔡文鑫。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结对认亲,“走下去”到村里倾听群众心声、纾困解难,“请上来”邀请“亲戚”到城市看变化、话友谊……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各族干部群众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深。

从空间互嵌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互嵌,通过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村(社区)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真正实现了守望相助、深度融合。

在英吉沙县芒辛镇喀拉巴格村,“民族团结心向党 共唱红歌颂党恩”歌咏比赛成为当地群众展示精神风貌、抒发爱国情怀的重要平台,各族干部群众欢聚一堂,用歌声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感恩之情。

乡村治理既要夯实外在基础,还要厚植内在底蕴。新疆在乡村治理中还注重发挥“文化功效”,以推进文化润疆为抓手,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村文化广场、大舞台、村史馆等文化场馆焕然一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常态开展周一升国旗宣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组建巡回宣讲团、马背文艺队、“石榴籽”文化小分队,深入一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不断赋能基层治理。

“这些年村里发展快变化大,不光村容村貌变美了,人的心也变美了。”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力开村村民孜来布·依明江深有感触地说。

从“颜值美”到“心灵美”,得益于新疆持续强化村民民主自治实践、促进乡风文明建设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实行积分管理,将爱党爱国、遵规守法等内容纳入积分兑换事项,引导群众做乡村治理的“主人翁”;建设610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25个“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引导群众参与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建设,持续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新源县喀拉布拉镇阿克托干村党员吐尔逊江·哈斯玛洪就是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受益者之一。他带头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宣讲、主动劝导不文明行为,获得不少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洗衣液和米面油后,他高兴地说:“积分措施太好了,以后还要参加更多村里组织的志愿服务,既能为乡亲们做好事,自己还能领到一些生活物品。”新源县以爱国主义、社会事务、文明家风等6类29项具体任务为主体,以好人好事、荣誉表彰、志愿服务活动为补充,推行“基础积分+贡献积分”的赋分量化管理模式,用“积分存折”记录群众积分情况,设立“积分兑换超市”,为村民兑换日用品、家电、优惠券,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今年,我们村已完成3个季度积分兑现,共发放价值17.1万元的奖励物品。”积分超市管理员朱勒德孜·依马西说。

如今,行走在新疆的村村落落,网格里留下行行关切的脚印,毡房里传出热烈的议事声,村民大舞台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美丽庭院让乡村颜值提升……西部边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图景正在绘就。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