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行走在辽宁省锦州凌海市山神村,农机轰鸣、抢晴晒谷、颗粒归仓,一派丰收景象。近些年来,山神村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有机农田、叫响水稻品牌……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背后,是锦州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缩影。
着眼高质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今年以来,锦州市出台实施《关于构建党建引领强村富民“五位一体”工作体系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实施方案》,围绕选优配强班子、推广发展模式、规范创新制度、建立完善政策、用活激励机制“五个维度”打出一套组合拳,强力推动全市110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年底前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为防止责任“挂空挡”,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坐镇“前沿作战部”,村党组织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四级书记一起抓,清单化、项目化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市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乡村一线督战,市委组织部全程跟踪问效,约谈组织部部长、副县(区)长5人,分4个片区组织全市66名乡镇党委书记进行座谈,调整撤换发展迈不开步子的村党组织书记25名,倒逼啃硬骨头、结硬账。
5年前,北镇市红旗村曾是个“人心不齐、上访不断”的软弱涣散村。村民遇事没有“主心骨”,发展哪能有出路?2019年,村党组织书记周雪峰在乡镇党委的感召下,放下自己的企业,回来接了“烫手山芋”。他带领村民流转土地,推动旱田改水田项目,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有事找党组织,干事跟党组织”已然成为村民的共识。
组织强则力量聚,支部强则乡村兴。今年年初以来,锦州市创新实施村党组织建设提升“七个一”工程,配套出台《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程的意见》,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提升整体建设水平。先后评定“五星堡垒”177个,转化提升软弱涣散村25个,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606名。
“自从入股花卉合作社,每年分红1万多,在合作社打工挣1万多,比之前种地的收入翻了两番。”义县七里河村村民李荣华领到分红现金,乐得合不拢嘴。村党组织书记毕存仁感慨:“村集体和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支部的威信越来越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锦州市大力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388个,带动群众增收近2140万元。此外,采取强带弱、富带穷、中心村带周边村等方式,共成立跨村产业联合党委27个,覆盖154个行政村,村均增收6.8万元,开辟了“抱团突围”的崭新局面。
推进强村富民,仅靠村级组织力量远远不够,还要举全力而为之。锦州市系统构建“1+1+5”包村联户机制,组织市县乡三级1087名党员干部包保1103个行政村、联系5515户农户,深入开展送理念、送思路、送模式、送政策、送项目、送技术“六送”行动,累计协调帮扶资金1700余万元,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50个。
黑山县下湾子村过去发展采矿业,村子环境脏乱差,村路坑坑洼洼,一年也见不到几个外来人。“做梦也没想到村里的老小还能吃上旅游饭。”村党组织书记黄坚坦言。从“卖资源”到“卖风景”,源于紧紧抓住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契机,修缮革命遗址、打造红色引擎、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今年,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锦州市全面总结推广产业发展型、股份合作型、农旅融合型等7种发展模式,编发《全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村案例汇编》1500余册,让乡村干部学有标杆、做有参考。先后投入各级扶持资金1.69亿元,实施产业帮扶、综合保障等项目112个,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农业设施物权抵押贷款近1亿元,提供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10.2亿元,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强村富民注入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