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吉林市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发展战略地位,聚焦高端人才、青年人才、校友人才三类重点群体,构筑人才集聚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活动载体,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吉创新创业。
实施“院士赋能”计划。利用“全省院士专家学术休假”、海南洋浦院士吉林行、院士专家吉林行等活动契机,组织院士专家为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把脉开方,推动吉化公司、化纤集团等企业与相关领域院士团队合作,在ABS树脂橡胶、碳纤维复材等领域提供科研支持,聘任一批院士专家为吉林市“咨询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吉林市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前瞻性咨询,93位院士专家先后提出意见建议48篇,与吉林企业达成合作意向49个。
实施“产才融合”计划。打造化工、碳纤维、农业产业人才集聚平台,成立全省首家“化工产教联合体”,建成长春理工大学龙潭研究院,建立包含200名博士人才在内的“化工博士专家库”,定期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组建吉林碳纤维产业创新联合体,35家国内重点企业、高校人才联合开展碳纤维及复材关键技术攻关;引进吉林农业大学3个专家人才团队,打造水稻、白鹅、黄牛“科技小院”,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实施“专项引才”计划。支持专精特新、碳纤维产业链企业、重大项目企业面向域外引进硕博人才,为企业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一次性给予引进人才最高12万元生活补贴,5年服务期满后在本地购房的,一次性给予最高10万元购房补贴;采取“政录企用”模式,引进87名硕士学历人才入企服务,助力企业科技创新、研发人才培养;优化市县两级“人才编制池”,落实“市县两级空余事业编制统筹使用+单列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双轨并行人才引进机制,为市直部门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79人。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立足化工、冰雪、通用航空等优势产业,依托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技术学院等中高职院校,采取“订单式”和新型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方式,先后为吉林化纤、建龙钢铁等重点企业培养急需技能人才7700余人;针对企业人才需求,精准设置中职院校专业,省内首创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74个短学制专业,累计为中小企业培养技能实用人才1.3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造新型课堂,举办技能大赛,完成技能实用人才认证2650名,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深化校企人才合作。畅通域内高校专家团队与重点企业合作渠道,凝聚碳纤维、化工、农业等产业链上下游专业人才,先后从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引进博士10人,推动3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精准选派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医药学院等高校13名科技人才到11家有需求企业担任“科创专员”兼任“科创副总”,助力企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完善校地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渠道,定期发布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科技需求,累计转化高校科研成果175个。
强化产才精准培育。支持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围绕碳纤维、冰雪产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先后成立碳纤维产业研究院和冰雪学院,培养专业人才800余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匹配度不断提升;组建“毕业生留吉”工作专班,建立毕业生就业创业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解决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先后在域内8所高校开展“菁智汇吉、生根筑梦”主题宣传活动17场次,累计提供各类岗位8.7万个,留住高校毕业生3万余人,后备人才供给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