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星泰在牵头推进省重点民生工程项目中,无视有关规定要求,3年内仅2次顺道前往现场调研,每次停留不足半小时,并安排拍照“打卡”。如此行为,是将调研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到基层调查研究,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将调研异化为“出镜秀”,满足于点卯式到场、游记式记录、留痕式拍照,既不能掌握下情,跟踪决策部署实效,也拿不出破解难题的实招,反而加重基层负担,损害干部形象。这种打卡式调研必须坚决纠治。
脚下沾泥才能心中有数。调研不是高高在上的检查,而是沉到一线的探访。车窗看看、会场坐坐,听到的往往是“过滤水”,看到的常是“盆景秀”。真正的实情和智慧,藏在群众的柴米油盐里。干部得脱下“皮鞋”换上“草鞋”,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坐到群众炕头,聊聊他们的身边事,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少打官腔,多拉家常,只有掏心窝子,成为“自家人”,群众才会打开话匣子。这份基于信任的坦诚,是高质量调研的基石。
钻矛盾窝才能找准病根。调研不是走秀,不能怕丑怕刺。要敢于直面矛盾,主动去那些情况复杂、意见集中的地方,把问题从表象里揪出来,从根源上挖出来。调研过程中,不妨多些突然袭击,多点半路拐弯,多听原汁原味的干群心声,多看未经修饰的一线场景,多下解剖麻雀的功夫,既宏观把握态势,又微观剖析个案,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为下一步“开药方”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工作、造福群众是调研的落脚点。必须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建立健全从问题发现到督办解决的全链条机制。倘若调而不研、研而无果,必然助长形式主义,失去群众信任。对调研收集的意见和梳理的问题,要拿出实招硬招,明确责任时限,盯着办、督着改,以实际成效回应群众关切。唯有让群众看到变化,调研才能真正形成闭环,服务于科学决策和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