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关山重重座座险。然而有这样一座关隘,不仅因其险峻的地势闻名,更因一场改变历史的胜利而永载史册。这,便是平型关。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古长城上,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从此,一个饱经患难的民族,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充满了必胜的希望……如今,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的平型关大捷遗址已成为热门红色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兵力,我军1万余人,日军2.2万余人;手枪,我军3821支,日军9476支;轻机枪,我军274挺,日军541挺……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里,一张对比表详细地列出了当时两军兵力的差距,也将我们带回1937年那个高粱泛红的季节。
平津沦陷、张家口沦陷、淞沪危急、南京危急……当时的中国,无论南北都是一连串失利,国土被不断侵占,似乎“亡国”即在眼前。但在平型关,日军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1937年9月24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冒雨由冉庄向平型关东北的白崖台前进,在小寨村至老爷庙公路附近的山地设伏。全身湿透的八路军战士们,趴在冰冷的地上,等待着敌人。9月25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区。
“初战即是血战!”115师抓住战机,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突然发起猛烈攻击。115师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与敌进行白刃格斗。硝烟弥漫,血流成河。10余里长沟内,到处是鬼子的尸体和冒着滚滚黑烟的汽车……是役,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雄壮豪迈的《八路军军歌》,记录下这“第一个胜利”。如今,平型关大捷遗址的老爷庙争夺战遗址、乔沟主战场遗址等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站在乔沟的沟底,两侧是陡峭的山崖,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激烈的枪炮声与战士的呐喊。
这一战,让许多人由此相信共产党不但坚决抗日,而且是有能力战胜敌人的。这一战,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仅1937年10月初至11月底,灵丘这个10万余人的山区小县,就有2000余名青年参加八路军。这不仅是兵力的突破,更是人民的选择——广大群众用脚步回应了“谁能救中国”的追问。至1938年年底,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已经基本完成了战略展开,依托根据地的游击战不时奏捷。
静默于十里乔沟,沉思于肃穆展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众多珍贵的文物中,有一件由八路军基层指挥员张文松托付群众保存、历经抗战烽火完整留存至今的战时公文包。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张文松是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营教导员。平型关大战前夕,他住在当地儿童团团长孟德海家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7年9月23日下午,张文松开完会回来收拾行装,预感即将迎来一场恶战,便将一直不离身的皮挎包交给孟德海保管——这是一种无声的信任,他再也没能回来。1997年,这件由孟德海和其母珍藏了整整60年的皮挎包被交到了灵丘县党史研究室。八路军以生命守护百姓,百姓悉心保管先烈的遗物。这种双向奔赴与共同信念,正是中国抗战精神的精髓。
岁月变迁,精神永存。巍巍平型关,见证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勇赴国难的民族意识,不畏强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新时代,灵丘儿女发扬平型关精神,不畏困难、狠抓实干、不等不靠、攻坚克难,实现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的转变。新征程中,革命老区正通过创新发展建设绿色美好家园。
行走在白崖台村,不再有紧张的战斗氛围,不再有枪炮声。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却从未被冲淡,不仅存于岩石与挎包之中,更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