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神木市高家堡镇乔岔滩村新农人李永亮的故事:他返乡创业,回村种植2800多亩特色中药材,并依托当地中药资源,发展“秃尾河药膳鹅”特色养殖,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这个案例,正是当下新农人群体扎根乡村、激发乡村发展动能的生动缩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如今,越来越多像李永亮这样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在他们眼中,农村是充满机遇的广阔天地。从直播带货到智慧农业,从品牌打造到产业融合,他们用市场化思维重塑农业生产模式。这些人,不管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还是跨界转型的企业家,身份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追求——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家园。他们像种子,在土壤中生根发芽;像纽带,连接起城乡要素;像火种,点燃了农业创新的激情。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新农人群体规模仍显单薄,人才短缺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因此,像他们这样的新农人,迫切需要更多政策阳光雨露的滋养。
培育新农人,需要打破制度藩篱。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让创业者有施展空间;创新金融支持方式,破解启动资金难的困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他们创业的后顾之忧;营造重农的社会氛围,让务农成为有尊严、有奔头的职业选择。
用好新农人,贵在激发内生动力。应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政策扶持,建立精准识别机制,让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获得支持。
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让新农人参与乡村治理,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变革,还是发展理念的升级。当更多年轻人愿意返乡创业,农业现代化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期待更多新农人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