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乡村“老家底”藏着新财富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2 08:27 作者:董渺

7月10日,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村民张莉向笔者算了一笔账:家里闲置在山峁上的5孔老窑洞,每年租金有1万余元;她在村里的窑洞民宿打工,月收入三四千元;加上年底村集体的分红,她一年的收入能有五六万元。像张莉这样的情况在当地并非孤例。曾经闲置荒废的陕北老窑洞,何以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窑洞”?

作为陕北特有的居住形式,窑洞不仅是建筑史上的活化石,还沉淀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如今,当城里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酒店住宿时,窑洞民宿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诗与远方”的载体,让他们能体验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坐在土炕上听陕北民歌,在院落中品尝延安农家饭菜……沉浸式的体验让陕北特色文化变得可感可触。赵家岸村的窑洞民宿充分说明:当传统文化以可体验、可参与的方式呈现时,老窑洞便能释放出强大吸引力。

更为可贵的是,老窑洞还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收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过去,村里的年轻人不得不去城里打工。如今,村民既能收取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年底还能分享集体红利,实现了“守着‘老家底’挣新钱”。老窑洞不再只是遮风挡雨的居住地,而是陕北乡亲过上新光景的“聚宝盆”。

老窑洞之所以能让群众的日子过出新光景,关键在于对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赵家岸村没有盲目引进“洋项目”,而是紧紧抓住老窑洞这一本土资源,做足了“活化”文章。在民宿改造过程中,当地既保留了窑洞的乡土风情,让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又融入现代生活设施,满足游客对舒适度的需求。这种尊重历史但不困于历史,拥抱现代又不割裂传统的提升改造思路,让老窑洞在保持陕北文化辨识度的同时,具备了市场竞争力。

从闲置荒废到门庭若市,赵家岸村打造窑洞民宿的实践启示我们: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乡村“老家底”藏着新财富,从中可以发掘出村民增收的新法子、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只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本土资源,找准文化价值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创新用活本土资源,老窑洞里也能过出新光景。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