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沾泥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要求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察实情,在群众身边听真话。这种工作作风,既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力抵制,也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现实中,仍有个别干部存在“不沾泥”的现象:有的调研走马观花,满足于“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有的工作浮于表面,习惯于“文来文往”;还有的面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遇到难题绕着走。这种做法妨碍工作推动,破坏干群关系,蚕食作风建设成效,必须当头棒喝、坚决制止。
脚底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坐坐群众热炕头,尝尝农家粗茶饭,听听百姓牢骚话,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要甘当“小学生”,主动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积极把劳作中的“土办法”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金钥匙”,努力在基层沃土汲取养分、砥砺成长。
脚底沾泥,根本在于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诉求。广大干部要将脚沾泥土的务实作风转化为枝叶关情的自觉行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执行力,主动化解群众急难愁盼。对于历史遗留问题、民生保障短板、发展瓶颈等,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直至问题彻底解决、群众真心满意。
脚底沾泥不仅需要行为自觉,更需落实制度支撑。要健全干部联系基层、定期调研、民情日记、服务承诺等制度,让干部跑腿常态化、规范化。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干部作风和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和评价渠道。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持续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一线、躬身实干。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干部的身影更多活跃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小巷,当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在干部脚底沾泥中被一一化解,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才会更加牢固,党的执政根基才会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