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记者走访发现,面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过程中出现的“表里不一”“治标难治本”等现象,部分基层干部仍然陷入说与不说的两难:说真话恐招来麻烦,不说则影响工作落实,甚至愧对群众期待。在评论区,有基层干部表示,这番话可谓说到了他们心里。
要消除基层干部的顾虑,需要领导干部以自身硬带动风气正。领导干部应当带头示范,调研时不搞层层陪同,轻车简从,深入走访;考核时不重表面台账,而看群众口碑;挂牌时聚焦责任落实而非牌子数量,让每个岗位都能切实履行职责。同时,上级部门要主动认领基层反映的问题,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鼓励干部如实反映情况,对压制意见、打击报复的行为,从严从快查处。当领导干部以务实作风赢得信任时,基层干部自然敢掏心窝、说实情。
说真话不是终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要让基层干部说了不白说,需构建“容错+督办”的闭环机制。一方面,完善容错纠错清单,明确“探索性失误”“非主观过失”的边界,建立澄清保护机制,对恶意中伤、诬告陷害的行为严肃问责,让干部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建立“问题销号”台账,对基层反映的形式主义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定期通报整改进展。
言能听,道乃进。基层减负的本质,是将工作导向从上级满意转向群众满意,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有效。基层干部的“难言之隐”,折射的是治理体系的痛点。破解这一困局,关键是让真话成为治理创新的源头活水。领导干部带头听真话、基层干部敢于说真话、人民群众愿意讲真话,唯有多方良性互动,才能形成治理合力,让基层治理效能得到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