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让“首次出口”变成“持续畅销”的起点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6 08:39 作者:陈宏江

近日,陕西大荔生产的腐竹首次出口美国,为当地农特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陕西农特产品的“首次出口”不断实现新突破:蚕种首次出口塔吉克斯坦,鲜桃首次出口阿联酋,食用菌棒首次出口韩国和美国……这些“首次”是叩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更应成为迈向“持续畅销”的起点。从偶然的突破到常态的繁荣,让更多的“首次出口”变成“持续畅销”,考验的不仅是产品品质,还是产业升级的系统能力。

“首次出口”的底气,首先源于过硬的品质。陕西腐竹能进入美国市场,凭借的是现代化生产车间与先进设备支撑的稳定品质;洛川苹果脆片征服越南市场,依托的是真空保鲜技术锁住的天然风味;阳光玫瑰葡萄能赢得青睐,靠的是其独特的口感。这些突破印证了品质优势对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作用——当“专精特”替代“土粗放”,传统农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从“首次出口”到“持续畅销”,制度护航是关键支撑。企业对国际标准缺乏了解、申报流程繁琐复杂,曾是农产品出海的“隐形门槛”。渭南海关的“一厂一品一策”、延安海关的专人对接,构建起“监管+服务”的精准通道:既提前介入,指导企业适应标准,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又简化流程,降低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更深远的是,监管倒逼企业建立自检自控体系,形成“监管提升品质、品质反哺监管”的良性循环。这种制度创新,让“首次出口”的经验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为“持续畅销”筑牢根基。

数据印证着这种转变的成效:2024年,陕西农产品出口额达65.9亿元,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增速,苹果、梨、猕猴桃出口量稳居全国前三。这组数字背后,是“品质升级+制度护航”的协同发力——当生产车间的标准化管理成为常态,当果农习惯用国际标准衡量收成,“首次出口”就不再是偶然的惊喜,而成为产业成熟的必然。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当下,陕西的实践有着深刻启示:农特产品要想成功“出海”,既要靠企业打磨品质的“绣花功夫”,也要靠政府部门构建制度的“四梁八柱”。当政策红利与产业潜力形成合力,“一次性突破”转化为“系统性能力”,更多带着泥土芬芳的中国农产品,必将在国际市场书写从“首次出口”到“持续畅销”的故事,让“中国味道”香飘更远。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