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30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
近日,一位短视频博主在工地邀请工人写高考作文,一位60岁大爷抽到了1957年的高考作文《我的母亲》。他拿起铅笔用潦草的字体,写出了这一篇感动全网的文章。不少读者评论,“读完不自觉泪流满面”“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大爷的文字为何打动人心?
真实如土。当大爷将“坟头草青了又黄”的岁月与“30多年没叫过妈妈”的思念交织时,这源自生命的真实体验,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与那些精心雕琢、却如隔云雾的华丽辞藻不同,这些文字自带温度,它们不需要繁复的修辞,只是朴素地诉说,就能拥有千钧之力。
粗粝如砂。大爷绝口不提“思念”,只一句“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便写出深沉的孺慕之情。诚如网友所言:“或许他不懂文学理论,但被生活反复打磨的人生,本身就是最深刻的创作源泉。”这份“拙”与“朴”,带着砂石般的质感,直抵人心。
赤诚如泉。大爷的书写毫无矫饰,任由心底积攒了三十年的思念,自然流淌于笔端。那句“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道尽了纯粹的依恋与期盼。这份毫无掩饰的赤诚,恰是文字震撼力的源泉。何必追问字句出处?心是真的,便是好文章。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为什么“素面朝天”的文字更动人?
我们渴望真诚的声音。当精心编排的“感动”充斥屏幕,程式化的“温情”包裹社会,大爷未经雕琢、带着泥土气息的诉说,如同一股清冽山风,唤醒了我们原本有些迟钝的感知。
我们期待更多人被听见。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有时会被隐没在宏大叙事中。这位大爷的文字,承载着无数相似的生命的体验。当这样的声音被传播、被尊重,社会的拼图才更完整。
我们需要心灵的共鸣。城市化浪潮中,不少人心里藏着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大爷对母亲的呼唤,映照出千万游子的乡愁。通过他的文字,人们照见了自己,获得情感的慰藉与代偿。
大爷“高考作文”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
写作没那么多讲究。深刻的情感与表达,从来不是“文化人”的专属。快递员在订单背面写诗,保洁阿姨用粉笔在楼道画花,建筑工在水泥袋上记事……普通劳动者都有记录生活的本能。文字的力量,属于每个认真活着的人。多给这些声音一点地方,让不同的故事能碰到一起,我们才能更加理解这个社会。
人类的情感可以相通。大爷的文字能让这么多人难受又温暖,无非是戳中了大家共有的心思——谁不想家?谁不惦记亲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各忙各的,好多人看大爷写妈妈,自己也想起老家的爹娘,这就是人心换人心。
平凡日子里藏着伟大的力量。伟大不必惊天动地。父亲深夜接孩子放学的背影,母亲为孩子高考成功喜极而泣的眼泪,和大爷写在水泥袋上的思念一样,都是生活的重量。这些平凡人的坚韧与温柔,正是撑起社会的基石。
说到底,现在能让人心里一揪的文字,从来不是靠啥写作技巧堆出来的,也不是算法算出来的,就凭两个字——实在。多听听普通人怎么说话,多看看这些不带包装的真情实感,我们认真生活的劲头才会更足,我们的社会才会生长出更蓬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