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第二次呼吸”的启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5-07-15 10:08 作者:向贤彪

《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是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之一。所谓“第二次呼吸”,指的是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经历过的一种状态:跑步没多久就感觉跑不动了,在球场上狂奔两个来回就气喘吁吁……但通过调整节奏、激发斗志,不一会儿身体就会重获活力,迎来顺畅自如的“第二次呼吸”,增强向“极限点”冲刺的信心和干劲,最终取得骄人的成绩。

其实,干事创业的过程,也是主动冲破“极限点”、跳出“舒适区”的过程。“当代愚公”黄大发,历时30余年带领乡亲们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解决了当地缺水问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青蒿素,为千千万万患者带来希望……在奋斗过程中,他们无疑都曾遇到过严峻的挑战,产生过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靠“第二次呼吸”,即调整心态、保持状态,迎接挑战、顽强拼搏,书写突破“极限点”的奇迹,最终取得成功。

要有勇攀高峰的信心。我们常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此喻饱含哲理,道出了信心的价值所在、力量所在。当年,钱学森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李四光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正是凭着这样坚定的信心,他们在各自领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一定能”。走上坡路,开顶风船,行逆水舟,信心是引擎、是风帆、是船桨。“时间的门槛上,信心是最好的起步”。让信心充盈胸间,激荡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才能更好地直面挑战、闯关夺隘,向着心中的高峰迈进。

要有直面挑战的定力。“别人放手,他仍然坚持;别人后退,他仍然前冲;每次跌倒,立刻站起来——这种人一定没有失败。”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的这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直面挑战、愈挫愈勇。中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院士为了造出大国重器,在没有现成图纸和模型的情况下,带领同事们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经年累月算出首艘核潜艇的十几万个数据。谷文昌为了让荒岛披上绿装,经过多次失败和实验,终于摸索出战胜风沙的妙方,让木麻黄遍植全岛,为后人带来“绿荫”。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风险和挑战的远征,惟有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才能不断创造新业绩、迈上新台阶。

要有战胜自我的勇气。人们常说,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竞技场上,看似是与对手对决,其实是与自己较量,只有保持良好心态,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技术状态。因此,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正确看待自己,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做到从容应对、稳扎稳打。要勇于摈弃思维模式的局限,突破陈旧观念的桎梏,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新鲜度;要勇于突破知识能力的局限,不断用新知识、新技能充实自己,做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勇于突破思想境界的局限,做事先做人,修身先修心,把握好人生航向,把握好事业走向,才能避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迷失自我,从而让自己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