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明确推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实施,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
“一件事”,其实暗含不同视角。比如,对个人而言,买房子是一件事,但办理房产证、水电气过户等,却涉及多个部门,对相关部门而言,就是多件事。“高效办成一件事”,就是把过去需要多个部门分办的多个事项整合起来,让企业和群众从“多部门来回跑”到“一次办成事”。换言之,所谓“一件事”不是政府视角的“一件事”,而是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
过去,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之所以难,是因政务流程多按部门职能“切块”设计,存在“各扫门前雪”的情况。“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核心意义在于,推动政务服务从“分散式改革”转向“系统性重构”,通过聚焦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在流程上打破传统条块分割,以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协作实现“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整合”操作背后,其实是推动政务服务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用户需求导向转变。因此,集约互联、系统推进并非简单的技术路径,还须打破部门壁垒。
引人深思的是,专业化分工与需求一体化之间的矛盾,并不仅仅体现在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企业通常也设有不同分工的多个部门,用户需求往往也需要多部门协同,一些企业就能很好打破“部门墙”实现并联协作、满足用户多维性需求,有关经验值得研究。
毋庸讳言,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扩围增效落地效果如何,首先要看相关部门打破行政壁垒的意愿大小,其次才看打破数据壁垒的进度、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程度等。也就是说,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定型、从攻坚突破到长效运行,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实施,更加需要构建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准则、以整体效能提升为共同目标,协同运转的组织制度和综合评价制度,健全与之相匹配、精准有效的治理与监管保障,倒逼政务职责、流程、资源的重组与整合,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意见》明确“注重用户体验和评价反馈”“优化重点事项业务流程”“加强行业指导和跨部门协同”“完善制度和标准体系”,有助于破除行政壁垒,驱动部门协同从“职能分段”转向“事项联动”,探索“高效办成一件事”向“高效办成一类事”拓展,带动政府治理能力整体提升,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