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各地创新宣讲形式,文艺汇演、直播互动等层出不穷。这样的理论宣讲形式,出发点是为了破解群众屁股“坐不住”的困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聚人气的效果。然而,抓形式也要重视内容。如果宣讲内容流于简单化,就只能“留人”却难“留心”。
什么样的宣讲群众不喜欢?一方面,宣讲说理过重,内容悬浮,理论方针和政策解读停留于文件语言,未转化为“大众话语”“生活话语”,群众听不进去。另一方面,没有坚持问题导向,只顾单向输出,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置于一旁,忽略了群众的真实诉求。
从“留人”到“留心”,宣讲方式要“活起来”,宣讲内容更要“实起来”。要坚持“内容为王”,做到言之有物,让真理的雨露长久滋养人心。
在宣讲之前,扎实做好调查研究,站稳群众立场,琢磨群众所思所想,将理论方针与政策和老百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国之大者”转化为“民之关切”。同时,要做好分众化、精准化宣讲,精心备好接地气的“理论大餐”,把枯燥无味的文件语言“烹饪”成富有“时代味”“真理味”的生动讲述。既把理论讲准讲深讲透,也把群众身边故事讲新讲活讲实,用“小视角”阐明“大主题”,让大家坐得住、听得进、弄得懂。此外,要注重理论传播效果,进一步完善效果评估机制,确保理论宣传不走样。
基层理论宣讲责任重大,须少些“花架子”,多些“真把式”。一场有思想穿透力的宣讲,不仅要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鼓掌,还要在群众心中留下长久的回响。只有蹲下身子倾听民声,沉下心打磨宣讲内容,让每一个政策解读都带着“烟火气”,透着“人情味”,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