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创新始于发问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1 14:11 作者:王彬

前几天,我在西湖大学采访时,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爱提问、敢提问、会提问,“有棱有角”,是西湖大学本科生身上的一种鲜明特质。比如,有学生给更新到第九版的教材挑错,还有学生打破惯性思维,提出了一个在行业里都可能被忽略的问题,让导师眼前一亮:在人工智能可控图像生成方面,能不能让非人为控制区域的最终图像呈现效果更好?

支撑这些的,是学生的热情与热爱,也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包容和支持。在西湖大学的老师们看来,提问,是挑战权威的第一步,体现的是探究精神。如果问都不问,学生怎么会有新发现?可以是对于理解不明确的提问,也可以是挑战性的提问,甚至可以是意想不到、天马行空的提问。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最愚蠢的问题就是根本不提出问题。

学生爱提问、老师鼓励和包容提问的西湖大学,也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个拥抱问题的现实样板——“黄大年茶思屋”。

十几年前,刚回国在吉林大学任教的黄大年教授,为了能让科研人员更好地沟通交流,把一个杂物间改造成了茶思屋。这小小一方天地,却成了一个自由思辨的大舞台。华为也有个“黄大年茶思屋”,任正非曾公开表示,希望大家就科学和技术问题来“胡说八道”。

西湖大学和“黄大年茶思屋”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与包容的平台或环境,传递了一种鼓励提问交流、思想碰撞的理念,追求的是“畅所欲言”“脑洞大开”,主打一个“不设限”,所扮演的是“造梦空间”的角色。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很多伟大的发现发明,都源自一个疑惑,最有名的莫过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源自“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之问。

从发展角度看,发现和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也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密钥。世界上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答案”,跳出固有框架,破除权威崇拜,找到新的方向,往往也始于一个问题的提出。创新或许不能被计划,但却可以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而被碰撞出来。

爱提问,以及其背后“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不该是大学生以及科研人员所独有的,也当成为全社会的鲜明特质。这一精神特质,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无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还是在基础研究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都需要在“提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问题”的“连环战”中实现。在此过程中,提问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发展与进步。当每一个实验室、每一间教室,乃至每一个团队或组织、每一个人,都热爱提问、敢于提问,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珍视那些天马行空、打破惯性思维的问题时,当提出所谓“愚问”不再需要勇气而成为很自然的行为习惯时,创新中国将获得最深厚的土壤,从个体到国家,才真正称得上“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