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击碎校企人才流动“玻璃门”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6-20 11:02 作者:王闰

校企合作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日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工程学院与10余家企业联合招引博士人才30余名,编制由高校兜底、全职服务在企业。这是推动以产聚才、以教促产,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

传统人才管理就像看不见的玻璃幕墙,将企业和高校分隔成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校企双聘”剑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堵点,通过推行“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模式,让人才可以在校企之间自由流动。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的主动适应,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撬动教育科技人才的大循环。“校企双聘”改革,事关人才创新活力释放和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需要以系统思维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政策工具、科研成果互认、服务保障等堵点,以制度弹性包容不同价值追求,加快推进知识创造与社会需求双向赋能,更好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无缝对接。

以政策协同打破人才发展壁垒。当前,校企人才交流仍面临不少“玻璃门”。要加快推进政策执行同步,开设数字场景、服务专窗,建立“平台发布、智能推荐、自主对接、线上签约”人岗匹配机制,推出编制备案、社保接续、项目申报等跨部门业务一站式办理服务,通过流程再造、服务集成,变政策红利为发展红利,全面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评价标准同步,建立“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多维评价标准,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评估研究质量、原始突破、实际贡献,推动校企人力资源共创价值。

以利益共享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收益分配难平衡、成果归属难认定,是校企人才交流共享的拦路虎,需要全面推行融合创新能力、市场贡献、工作绩效等因素的利益共享机制,以科学合理回报涵养人才流动活水。打好激励组合拳,除固定工资性收入外,统筹推出股权、期权分配等中长期激励举措,建立“基础保障+绩效奖励+股权激励”立体分配矩阵,让人才分享企业或项目发展成果,切实增强人才成就感归属感。划清权责边界线,建立“研发前约定权责、过程中全程留痕、转化后分类确权”管理闭环,以数字技术固化全流程证据链,确保“谁创新谁受益、谁贡献谁得利”,让每一份付出都有回报。

以生态营造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深化“校企双聘”改革,要扭转人才适应制度的单向思维,建立制度服务人才的治理逻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深化跨域合作,顺应区域一体化战略发展需求,探索实施人才一体开发、共享使用的开放型制度,以统一人才市场和跨区域政府合作为抓手,构建活力迸发的创新共同体,以区域一体化激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人才交流互补。优化服务供给,建强用好高校实验室、车间生产线“双课堂”,迭代升级学校、企业、高校流动站“三位一体”导师制,联动畅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以优质服务活水滋养人才成长沃土,让更多千里马在产业赛道上竞相奔腾。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