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名群众踏进一处机关办事,办事干部却甩给他一句不冷不热的“办不了,再研究”。一般来讲,某项工作或任务确实因办理条件不成熟、程序欠到位等需要“再研究”,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把“再研究”当作推诿托词,则有态度问题、能力问题,也有责任问题。
如果梳理一些干部为群众办事的情形,把“再研究”当作不担当不作为借口的还不少。有人把“再研究”当作不想干事的“护身符”,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工作,首先不是想方设法去办结,而是习惯性抛出“再研究”一词,以己之便、给人麻烦,敷衍塞责。有人把“再研究”当作不会干事的“遮羞布”,面对群众诉求时只能用“再研究”来踢皮球,如此推诿,既耽误群众时间,也暴露能力欠缺。有人把“再研究”当作不敢担事的“挡箭牌”,比如在处理一些民生项目时,明明知道这事很大可能办得好,该怎么推进,却习惯性琢磨自己的“小九九”,怕有风险怕出问题而担责,就以“再研究”为由拖延,把本该为群众谋福利的好事拖成了“老大难”问题,让办事群众添心堵。
好好的“研究”怎么就变了味?说到底,就是一些干部既没能力解决问题,又没有责任心,将“再研究”异化使用,作为自己不作为、庸懒散浮拖的“挡箭牌”。
掀掉“再研究”的遮羞布,转作风、抓执行,可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强化责任担当,铸牢使命情怀,站在群众视角看事情、想办法、解难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问、我有所答;其次,加强培训提能,让干部真正掌握工作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研究”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再次,优化考评机制,力推“限时办结”制度,给工作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让“研究”不再成为拖延的理由。此外,借助数字化手段,坚持把“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作为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让办事流程透明化、进度可视化,压缩推诿扯皮的空间。
当然,在实际政务服务中,确也存在因政策限制、流程复杂等无法“马上办好”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干部不能用一句“再研究研究”来搪塞群众,而应耐心细致地告诉群众不能马上办的具体原因。这种真诚且清晰的沟通,既能消除群众的疑惑,也能展现政务服务的温度与专业性。
当“研究”不再是推诿借口,当“马上办好”成为政务服务常态,把承诺落到实处,用效率回应期待,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