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聚焦神木市以幸福社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推行“支部建在网格上”,不断织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提升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这一实践彰显出党建在城市治理中的强大引领作用,也引发人们对城镇化“下半场”如何深化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深入思考。
城市治理的深层逻辑不在高楼大厦的高度,而在人心向背的温度。正如宝鸡市金台区打造“一中心多驿站”服务体系,构建全域覆盖的“15分钟服务圈”;府谷县构建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实现社区网格“无缝隙”、居民诉求“全响应”。这些实践揭示着朴素真理:群众的获得感才是检验党建成效的“试金石”。党员干部应当学会在民生大数据中捕捉民心所向,在社区微治理里校准服务坐标,让党建真正成为联通党心民意的桥梁纽带。
提升城市党建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建设。从楼宇党建破解新兴领域覆盖难题,到以党建为引领,搭建起物业、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桥梁,打通小区治理堵点,组织体系创新始终是破解治理困境的利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智能化平台不应成为隔离干群关系的数字鸿沟,而应转化为精准服务的“神经末梢”。这意味着既要建强线上红色阵地,也要保留线下服务温度,在“键对键”中保持“面对面”的初心。
提升城市党建的制度保障须构建长效机制。临时性举措只能解一时之困,制度化建设方能谋长远之效。将党组织对业委会组建、履职全过程的指导监督纳入考核体系,把民生实事票决制写入地方规章,这些探索推动着党建创新从经验层面向制度层面跃升。长效机制建设如同钢筋骨架,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定力,也离不开基层创新的源头活水,两者交融方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治理基石。榆林市通过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推动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走深走实,让群众的幸福可感可及。
当为民初心融入城市肌理,才能更好地以创新实践作答新时代城市治理命题,用生动案例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更多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