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创业,是择高而立、力求出彩,还是甘居中游、只求达标,直接决定着完成目标任务的成色。
能挑一千斤,不挑九百九。“一千斤”与“九百九”,重量之差微乎其微,境界之别判若云泥。挑“一千斤”,意味着面对极限挑战时迸发的全部潜能,是“豁出去”的果决与“顶上去”的勇毅,对党和人民的重托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明明可以挑一千斤,偏偏选择“九百九十斤”,则是躺在舒适区,是“留一手”的保守与“求保险”的妥协,明明尚有余力,却在最后一步前卸下担子。
现实中,只挑“九百九”的心态并不少见。落实政策打折扣、搞变通,认为“八九不离十”就行;调查研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觉得“大概知道”就可以;对待群众诉求“凑合应付”,认为“基本解决”就算交差。干工作只求“完成”,不求“完美”;满足于“做了”,不追求“做好”。分析成因,有的是要么害怕摔了盘子担责,要么担忧“枪打出头鸟”;有的是宁愿做些顺水推舟、锦上添花的小事,不愿触碰矛盾重重、风险偏大的问题。满足于“及格线”,畏惧“硬骨头”,说到底,是精神上缺了钙,党性不够强。
在举重这项极限运动中,每一公斤重量的增加都意味着运动员需要突破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极限,这不仅是力量层级的跃升,更是意志品质的淬炼。翻开党史,处处闪耀着“能挑一千斤,不挑九百九”的铁肩担当。长征途中,炊事班长背负沉重铁锅翻越雪山,力竭倒下仍紧握锅柄;98抗洪时,党员突击队喊着“人在堤在”,肩扛百斤沙袋筑起人墙。正是这种拼尽全力的精气神,铸就了民心根基与事业丰碑。
“挑一千斤”并非不顾实际的蛮干硬拼。它是在清醒认知自身能力边界与事物客观规律后,以最大决心、最优方法去突破极限的竭尽全力。如同悬崖村修路,驻村干部不仅凭血肉之躯背建材,更发动群众、反复勘测,用智慧找到最优路线;如同焦裕禄治理风沙,并非盲目苦干,而是带头调研、试验“贴膏药扎针”的科学方法,调动干部群众系统治理风沙灾害。勇挑“一千斤”,是意志与智慧的结晶,是勇气与方法的统一。
现在发展任务繁重,若满足于“九百九”,无异于自弃阵地。“能挑一千斤,不挑九百九”,是永不退缩的筋骨硬度,亦是初心使命的温度标尺。越是形势逼人、使命逼人,越是要善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特别是对急难险重任务要当仁不让,腰杆子不弯、腿肚子不抖,以“宁可压弯腰,不松半分肩”的意志扛起时代重担、不负人民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