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干部考察要走出“像”境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30 11:08 作者:曹莉

敢于卸掉“形塑焦虑”,挣脱模板化思维的束缚,重拾被消磨的锐气与智慧,真正让个性棱角在干事创业中熠熠生辉,实现从“求稳从众”到“个性展示”的转变

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评委会主席姜文说,“电影最可怕的是都很像”,引发诸多观众共鸣。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复制千篇一律的轮廓,而在于捕捉独特的生命肌理。干部考察亦如此,若陷入“千人一面”的程式化定式,就会让干部队伍的立体画像沦为扁平符号。要敢于走出“群体相似”的困境,精准勾勒干部特质,真正识别出干部的鲜明个性,激发干事创业蓬勃生气。

卸“形塑焦虑”展“个性特点”。在考察体系中,标准化流程与风险规避思维如同无形的过滤网,让“不出错”成为了干部的行动准则。为了规避风险,干部群体往往以“大众特征”求得“自我保护”。汇报工作时收敛锋芒,避免因观点独特而引人非议;面对矛盾选择中庸之道,生怕得罪他人;推动改革优先考虑“安全系数”,不敢尝试创新举措。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自我规训,衍生出了许多没有利爪、缺乏思考的“庸懒散慢”型干部。当好干部,就要敢于卸掉“形塑焦虑”,打破常规,破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念,挣脱模板化思维的束缚,重拾被消磨的锐气与智慧,在自我展示中重塑个性标识。组织部门要建立“非完美画像”容错机制,用动态跟踪替代终局评判,让有待完善的锐气在制度包容中淬炼成钢,真正让个性棱角在干事创业中熠熠生辉,实现从“求稳从众”到“个性展示”的转变。

弃“失真滤镜”立“真实评鉴”。“言多必失”在干部考察中被一些干部奉行为“潜规则”,为规避“失言”风险,在组织谈话时,受访者不得不将评价语言打磨成毫无个性的“标准件”。素质测评时,倾向选择“优秀”“称职”等风险系数较低的普适性评价。这种看似严谨实则失真的考察方式,如同给被考察的干部套上“均码制服”,掩盖了个体差异,模糊了真实的气质特征。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受访者要拿出敢于发声的勇气,突破“言多必失”的心理藩篱,卸下“怕担责”的心理包袱。在评价干部时拒绝“模板化”“预定式”评价,用具体事例和细节还原干部真实表现,让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参考价值。考察者则需搭建信任桥梁,构建信息安全屏障,消除“秋后算账”的潜在顾虑,给予受访者足够的安全感。谈话时要营造开放氛围,引导深度交流,让其敞开心扉精准描述干部真实模样,真正推动从“不愿谈”“不多谈”“不敢谈”向“谈不够”转变。

破“标准模具”绘“立体画像”。传统考察惯用的“标准筛选法”提升了考察效率,但也会导致惰性心理。为保证考察不出错、不麻烦,考察者不愿深入细心了解干部,满足于表面化、程式化的考察流程,导致“形似神不似”的干部频繁出现。选人用人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丝毫含糊。考察者应始终坚守公道正派这个立身之本,在识人察人中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应兼备“艺术家的眼”洞察干部特质、“园丁的手”捕捉干部个性,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静态评价模式,将考察视角延伸至“平时”“战时”“关键时刻”,既要看风平浪静时的常规表现,更要观惊涛骇浪中的破局担当,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与工作实绩。要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建立多维立体标尺,以专业深度考察技术型干部,以创新思维评估开拓型人才,以民生情怀衡量服务型干部,确保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为组织选拔出真正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