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5月20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法治化保障的新阶段。这部法律的出台,不仅是第一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还是以制度性安排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我们在为这部法律的出台喝彩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让法律条文落地生根,真正转化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注重系统性。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不是单一问题,而是涉及市场准入、要素配置、权益保护、政策落实等多维度的复杂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注重配套衔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这一基础性法律框架下,需要加快制定实施细则,完善配套法规,形成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法律制度体系,更好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注重实效。法律条文写得好,更要落实好。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法律实施的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执行中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创新监管方式,特别要注重倾听企业诉求,建立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机制,确保法律实施始终与企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同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杜绝选择性执法、逐利执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久久为功。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工作,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任务。法治护航民营经济,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还需要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和尊崇。要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让尊重产权、信守契约、公平竞争成为经营主体的自觉行动。只有当法治精神真正融入经济发展的血脉,民营经济才能获得最持久、最深层的发展动力。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以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为契机,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法治护航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让民营经济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向新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