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对经费管理、公务接待等多项规定进行调整优化。这一举措,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践行。
回望过去,节俭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延安时期,毛泽东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带领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的衬衫领口磨破了,就换个领子继续穿,他的皮鞋总是修了又修、补了又穿。这些故事,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政治本色。《条例》正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它如同“防滑链”,以制度刚性紧紧咬合每一个关键环节,为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筑牢防线,有力遏制奢靡之风侵蚀,守护公共财政在健康轨道上稳健前行。
在现实工作场景中,仍有单位耗费数百万元资金用于办公楼的豪华装修,将公共财政资金挥霍在“面子工程”上;更有个人借公务之名行“变相旅游”之实,让公务支出沦为私人享受的通道;个别地方餐桌上的浪费、会场里的奢华布置等现象,依然刺痛着公众对财政资金合理使用的期待。此次《条例》的修订,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以制度之力切断铺张浪费的资金链条,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精准引流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刀刃”领域,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抽枝展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条例》以精准具体的制度规定,构建起严密的约束体系,从源头上遏制奢侈之风。配套的监管机制如“行车记录仪”全程追踪,让每一笔公务消费都留下可追溯的数字脚印,使预算执行透明如直播现场。审计监督则化身“无影灯”,以专业视角穿透财务细节,让任何违规行为在制度的“聚光灯”下无所遁形,构筑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立体化防护网。而压减“三公”经费,绝非简单的数字减法,而是撬动民生福祉的加法公式。某县省下办公楼装修款建起适老化养老中心,某市砍掉形象工程预算增加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这些生动实践,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念的注脚。
过紧日子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一刻也不能忽视。我们需如黄河船工警惕暗礁般防范奢靡之风回潮,让“习惯过紧日子”融入制度基因,“刀刃思维”成为行动自觉,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让厉行节约的精神凝聚成制度文明的基石,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