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人才资源是最活跃的变量。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县域人才工作不能撒胡椒面,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开辟引才用才新赛道,切实将人才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小而美”也是竞争力。要跳出拼政策、比补贴的传统赛道,瞄准发展实际需求,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引才优势。聚焦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农文旅融合等领域,根据重点产业链“量体裁衣”,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精准靶向引进人才。要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高端专家人才头雁效应,借船出海、借智登高,扩大人才集聚磁吸效应。注重本地人才培养,构建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用好用活重点产业发展顾问,定制化培养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专员,持续盘活本土人才存量,实现人才孵化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当前,县域面临人才科创平台数量较少、转化能级较弱等问题。要培育引进科技企业做大科创平台,推动产才深度融合发展,筑台拓源扩容人才新矩阵。建设科技企业雁阵梯队,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建立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形成“大象”和“蚂蚁”共舞的生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高端产业园区、科研平台和专业孵化平台,形成梯度有序、多元发展的科创平台体系,提升区域人才承载力。开源就是开放,合作创造机遇。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堵点,积极构建校地企科技创新联盟,加强人才交流互派,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举办人才嘉年华、人才研学交流等活动,为专家人才创造交流合作机会,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推动人才创新成果转化和价值实现。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营造开放包容、保障有力的发展环境,打造近悦远来、宜居宜业人才生态,是留才更留心的关键一招。优化完善各类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创新出台更多含金量足、覆盖面广的优惠政策,落实安居生活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各项政策,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活力。服务人才既要“一见钟情”,更要“日久生情”。健全人才全周期服务体系,把人才牵挂的人才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组建人才服务联盟,构建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丰富配套社会资源,创建舒心宜居的生活环境,让人才心无旁骛搞科研、干事业。